“要謹慎小心。”閔乾德環顧眾人,沉聲道“咱們出鹽的事瞞不住人,但這鹽池怎修,怎么化晶成鹽,這細節各人都給我記好了萬萬不可對外宣揚,有娘家的婦人最近沒事莫走娘家了,實在和外頭的親戚朋友見面,也給我絕口不提。咱們這邊的旗丁,日常要練兵,曬鹽,事情不少了,沒事也不要出外走動。我聽說元啟請了其余百戶的人過來幫忙,這樣吧,我替元啟當個家,在這邊可以修一些窩棚,時間久了修營房,過來幫手的就先在這住下,待確保各人不會出去瞎說八道了,底下的事再慢慢商量,王百戶,李百戶,你們覺得怎樣?”
閔乾德的意思很簡單,鹽池這邊的事閔元啟也是外松內緊,今天若不是他親自前來,身為族侄的閔元忠直接就放人進來,若是外人肯定是不得輕易到這鹽池邊。人手不夠,各百戶都要出人,人既然過來攬工做活,就索性先在這邊住下。待閔元啟最少發展幾個月到半年以上的時間,手中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養兵制械到了一定的規模,到那時有外人想模仿也要想想閔家和閔元啟手中的武力……說句難聽的,到那時候方圓幾百里內有人敢在海邊仿造鹽池,閔乾德完全能放任閔元啟直接帶兵把挖出來的鹽池給平了,到那時財雄勢大原本就有根基的閔家,還有閔元啟手中的實力,完全能做到在云梯關這方圓幾百里地方說一不二……
這種考量在王三益和李國鼎等人眼中是完全正確的,閔元啟也感覺到這個叔父的老謀深算。他此時才隱約明白過來,自己不是太重視保密的鹽池開挖和化晶成堆的技術,其實在這個信息傳遞緩慢的時代最少能叫他多賺好幾年甚至十幾二十年的錢,只要技術封鎖到位,那么相當長時間內保持技術壟斷和封鎖是完全可以的,甚至借著權勢和武力,完全能把這個技術封閉到幾代人的時間。
這也就是徐光啟失敗的原因所在,想在舊有的格局下變換利益分配,難度有多大便是可想而知,就象閔元啟的這鹽池,其實閔乾德已經把它算是閔家的產業,閔元啟在肯定是閔元啟的,將來閔元啟若不在了也能傳給他的嫡系子孫,閔家的族人當然也要在鹽池里效力,整個家族都能因此得益……
閔元啟也說不上好或壞,這是現有的習俗帶來的東西,他既然在這個體系里占著便宜,也得了家族的助力,就不好把舊有的東西給推翻打倒,就以現在來說,他想做這樣的事也沒有這個權威和力量,舊有的格局體系,只能在權力的擴大之中逐漸緩慢的重組和變化,過于急切的做法只會導致極其不好的后果。
“你打算湊多少萬斤去淮安?”這時眾多旗軍急急吃了早飯,渾身又是充滿了力氣,各人開始揮動鏟鍬把濕鹽鏟到蘆席之上,很快在鹽池里的濕鹽就都鏟上了岸,逐漸在岸邊形成了一個個鹽堆。
閔乾德看著閔元啟,問道“你和朱家的少東此前有約定,出鹽應該先選他家,按我對朱家商行的了解,一天幾萬斤怕是很容易收下來。咱們的鹽只要工食錢,不要柴薪鐵器,運輸又是全部靠漕船,現在不需要北上,咱們所里閑著的漕船多的是,一船最多能裝五六百石,裝鹽怕是裝不了那么多,五百石十來萬斤是能裝的……你是怎么打算?”
“我打算就是湊到二千兩左右發一次船,多帶漕船,我帶四個到六個小旗押運,一則是水淺逆風時拉纖,二來便是小心匪盜,不過沿河地方,能動咱們手的不多,進了府城直接在岸邊交割,力夫腳費是朱家的事,咱們就在碼頭收銀,不進城,城里客軍多,朱家財雄勢大,我估計劉澤清還要拉攏他,咱們的人能不進就不進,衛所的那些婆婆還有客軍將領都容易生事……”
閔乾德幾乎是用毫不掩飾的目光看著這個族侄,這族侄的年齡比自己兒子大不了幾歲,但不擔練兵和鹽池上的這些成就,就光是眼前考慮事情的這縝密細致的心思,自己那幾個不成器的兒子綁在一起也是比不上閔元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