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都面帶笑容,閔元啟卻是一人在船艙中看著熟鐵和蘇鋼發呆。
到這個年代閔元啟才知道大明的煉鐵業也并非一無是處,官辦失敗后放開鐵礦開采和煉鐵業,大明的生鐵和熟鐵產量反而節節攀升,現在產量已經遠超前宋。鑄幣業是相當失敗,一則是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的在云南采銅,大明境內銅礦儲量不足,想開采也不容易,銅料多半是從緬甸那邊采購,境內生產的規模一直不足。雖然朝廷控制銅器生產,也不準私人偷鑄,但此風屢禁不止,到明末時宣德年間大規模鑄的宣德爐價值已經不菲,一則是鑄造精美,是當年的緬甸貢銅所鑄,銅料難得,工匠很用心,所鑄宣德爐個個精美。另一個原因便是大明長期缺銅,就算不是古董的銅器也是價值不菲。
另一個原因,便是國初用寶鈔和實物充當貨幣功能,中后期之后白銀大量涌入,又不需要大量鑄幣進入市場流通。
不過說來說去還是大明朝廷的控制力太弱,就象大規模開礦的事,秦漢唐宋都不行,后面的清也不行,就我大明完全可以,私人領個官照就能隨意開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也就是大明獨一家……
眼前的熟鐵俱是閔鐵,價格比本地的熟鐵要稍貴一些,若生鐵的話不過幾分銀一斤,相當便宜。
大明探明利用的大型鐵礦達二百四十多個,小型鐵礦不計其數。是唐宋時期的數倍,就算是清承明制,由于清的管控過嚴,利用大明采探過的鐵礦也只有一半不到,鐵產量不增反降。
這一次買得三千多斤鐵,其實能造的兵器并不太多,根據大明會典記錄,弘治年間九邊一個鎮一年用熟鐵的記錄是二十一萬斤,俱是打造成鎧甲兵器。
當然九邊一鎮戰兵多則十余萬,少也有五六萬人,這個數字就不算出格,閔元啟現在才滿編了一個百戶,在一個月內要再滿編三個百戶,達到四百多人浙兵一個司的規格,熟鐵肯定不夠,還得大規模的購買。
蘇鋼則是用小高爐多次回爐熔煉而成,在這個時代算是最頂尖的科技成果,不過放在全球就算不得什么了。
就算如此這東西也是相當難得,按時人記錄,生鐵三煉而成,熟鐵五六煉而成,而蘇鋼就是九煉而成,其實這是文人記錄,到底幾煉要視情形而定。
煉鋼的高爐是四米多高,回風加熱的技術都很成熟,用的是灌鋼法,在全球來說這技術也相當過硬,關鍵是自己開辟出來的一條科技樹,以大明文人治國,重學術輕技術的傳統來說,明末時期各種科技的利用也算相當不錯,關鍵還是在于士大夫雖然輕賤工匠技藝卻并不愚昧,保持拿來主義和開放的胸襟,這才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這些蘇鋼是熟鐵經過多次炒煉而成,用鐵極多,費時費工費炭,多少斤熟鐵才得一斤合格蘇鋼,一斤熟鐵才一錢二分銀,而一斤合格的蘇鋼便是好幾兩銀,相當昂貴難得。
蘇鋼一年的產量最多幾萬斤,過半還是用在民用的用途上,軍用也有,但明末之時財政破產,朝廷缺錢就不太可能采購昂貴的鋼材用在軍隊上,將領只重少量的家丁,更不可能拿銀子購買大量蘇鋼使用,這東西好是好,就是太貴了。
閔元啟用極度愛惜的眼光撫摸著眼前冰冷的鋼制品,堅硬,冷艷,充滿著工業之美。哪怕是這個還沒有開啟工業革命的時代,其實各種儲備已經是到了一個臨界點,煉鐵煉鋼業的發展,各種技術的傳承和利用,還有大航海時代開啟后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已經不局限于一國或周邊幾個國家,海上商路的開啟是工業革命的決定性的起因,到這個時候,英國人的幾家大公司每年利用海外貿易繳的稅額已經是天文數字,甚至一家公司的納稅額已經超過或接近于大明整年的財政收入……
正是由于跨國貿易和大公司的出現,羊毛坊織業的超高利潤,使得珍妮機水力織機陸續出現,就算這樣也不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