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穿著破爛戰襖的旗軍和余丁紛擁而上,從碼頭到官廳附近的庫房就純以人力搬運,百戶里現在還是只有那幾頭騾驢,當不得什么用處,大車也沒有,少量的獨輪小車用處也不大,所有人索性便是直接肩膀扛著一包或兩包糧便走,好在距離也不遠,這些漢子做慣了活計,扛著兩石糧還能邊走邊說笑。
整個百戶村落俱是活過來了一樣,正在訓練的旗軍,那些在鹽池輪班做活的鹽丁,外來的旗軍和鹽丁俱趕了過來,幾百號人扛兩千石糧不過幾趟的事情,人人均不感覺疲憊。
這個時代糧食便是最大的正義,別的事情說多了都是虛的,扛著重實的糧包人們只會感覺到歡喜和安心,這種感情是后世之人無法理解的事。
往村中的道路兩側柳樹俱已經青綠,道邊長出了碧綠的青草,一些杏樹和桑樹俱已經掛果,野外的野菜都半大了,再過一陣便都可以割食。
路邊的大片田畝種的是小麥和高粱,也有小米,還有不少的豆田,沿著淮河兩岸的地都有不少鹽懔,土地含鹽量高,天又干旱,土地產量實在不高,這也使得人們更看重現在得來的糧食。
事實上據閔元啟所知,一天四升糧已經很少了,但很多人家最少還要藏下一升甚于更多,只保障當家男子和男孩子吃飽,老人和婦人還有女孩子能半飽就不錯了。
這個標準在后世肯定要被女權噴成狗,婦人在后世希望男子能頂門立戶賺錢,還能做家務帶孩子,要把女孩子富養成小公主,事實上婦人和孩子也是最大的消費群體,男人地位其實還不及寵物,但在這個時代正好是反著來的,當家男子能做苦力需要保持體能,一旦累跨了全家都可能餓死,男孩子是未來的勞動力,同時還延續宗族,所以地位只在當家壯年男子之下。
婦人和老人還有女孩地位就下一等,能不餓死就行,同時婦人們做的活計其實也并不少,在嚴酷的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過的很辛苦,不分男女都試圖在時代的車輪下茍活下去。
沈李氏和沈永就是其中的一員,夫婦二人和兄弟沈亮在登州之變中奇跡般的逃出了性命,一路南逃之后家人親戚死的只剩下他們幾人,到千戶所城后也過的相當艱苦,好在到了第三百戶后待遇一變,現在沈永這工匠一天也能領四升糧,比起民戶工匠當然是差的遠,只不過沈永知道閔元啟叫他們這些軍籍匠人過來就是為了省下銀錢,他反正現在能吃飽了,當然也不會有什么抱怨。
近來鹽池用的木掀木鏟還有很多應用的工具,都是陳德和沈永等工匠細心打造,他們在所城時制造工具俱是應付了事,能用上一段時間不壞就可,反正是交辦的公事,經辦的吏員也不會太認真。
眾多工匠在第三百戶這里俱是吃的飽,平時閑暇時還能做些私活貼補,只要匠人們自己熬的下來閔元啟也不多管,近一個月下來沈永一家不僅能吃飽飯,還額外儲了一石多糧,俱是沈永做私活賺的,他們對閔元啟充滿感激之情,也恨不得能永遠留在第三百戶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