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李自成,使其失卻喘息之機,沒有機會重整老營精銳,然后多鐸部何時南下……閔元啟記得這些事,但具體的時間點,具體的行軍路線和南下時間,這些東西便是完全的不記得了。
他更不清楚清軍的戰術戰法,后世看過一些東西,但都含糊不清,甚至清軍入關的總兵力,也是眾說紛紜,有說十五萬人的,也有說十萬人的,也有說七八萬人的,最少的說法是戰兵只有六萬多人左右。
至于多鐸的南下兵力,很多說法是不足萬五千人或不足兩萬,這兩萬人還包括漢軍旗,其實也就是包衣附屬部隊。
這個數字如果屬實,南明實在死的不冤枉,也說明華夏漢人文明實在是病的不輕!
“元啟哥。”
“見過百戶大人。”
在東校場附近的庫房堆碼糧食,布匹,藥材,蘇鋼,熟鐵之后,鹽丁和婦人老人孩子們逐漸散去,庫房內外,便只有旗軍們聚集。
此時閔元直,閔元修,閔真定等人先上前來行禮,或稱元啟哥,或是叫三哥,又或是叫三叔,甚至有個德字輩的,卻是叫閔元啟三叔公,十幾個閔家族人,年紀都在十七八到二十五六左右,比閔元啟大的沒有幾個,多半年歲相當,也沒有閔元啟的長輩乾字輩的,多是元字輩平輩,或是真字輩,德字輩。
閔家一族在大河衛二百多年,這樣的衛所武官世家在大明各衛實在太常見了。有混的凄慘一些的,現在可能連世職也沒有了,淪為普通旗軍。
混的好的,便是福建俞家,遼東李家,祖家,就是戚帥的登萊戚家,如果不是登州變亂,其實子孫混的也還不錯。
戚帥先祖是太祖皇帝的侍衛,到戚帥高祖,祖父,父親一輩俱任武職高官,在京營和都司中人脈俱很深廣,這也是戚帥能到京師神機營任職歷練,順利出任指揮使,沒干幾年就能任都司僉事,再任參將的原因所在。
一般的武職官員,想要這般快升遷也是近于癡人說夢了。
閔家在大河衛根基頗深,但現在多任中下層的武職,眼前這些子孫,多半還沒有襲職,只是余丁身份,少數襲了職的,不外乎是總旗和小旗為多,這些青年,也是閔家百年傳承的精華所在,此次都是被閔乾德派了過來。
再有一些是閔乾德等人的舊部,家丁,或是心腹武官的族人。
整個東校場附近站了一百五六十人,加上從王三益和李國鼎兩個百戶挑的精壯旗軍,四百余人的兵力已經站滿了大半個校場。
待各人亂哄哄行了禮后,閔元啟先是笑著還禮,待各人立定后,閔元啟便道“不管是族親,舊部,家丁,又或是其余百戶的總旗,小旗,旗軍,余丁,今日過來便是入營為兵,我大河衛傳承二百多年,曾經與蒙元交戰,也曾隨營兵抗倭,諸如剿匪戰事更是打了不少。承平日久,朝廷當我們是運軍,我們自己也當自己是船丁纖夫,若大明還是太平時節,這般過下去也不是不行。但現在流寇已經克太原,大同,宣府,兵鋒已經抵近京師,流寇另一路占了河南大半地方,已經入了北直,兩路兵已經快把京師包圍,西邊和南邊俱無援兵,只有東邊吳三桂一股還在遲疑猶豫,我大明危在旦夕不提,流寇若下京師,最多幾個月間就會從山東南下徐淮,待時官兵與流寇在徐淮一帶交戰,兵火一起地方糜爛是必然之事,我們現在不勤練武藝,到時何人來保我大河衛上下平安,誰來衛護我等家小?入隊之后,練武要相當辛苦,不苦卻是無用,戰場上刀來槍往,你不練武,人家可是練,你不練,人家刀砍槍刺,你擋不住便是你死,豈不是傻子?道理便是這些道理,我在此處只說一遍,各人需牢牢記了,若不能服我軍令,吃苦練兵,現在便可轉身離去,我絕不為難。若留下來領了我糧餉,吃了我的飯食,便需得受我管束,不論是何身份,我都平等視之,不會偏袒優待,也不會刻意為難……信著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