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老實說,我若是將坎池擴到過千,用工不過一萬多人,影響的便是幾十萬灶戶的生計了,我并非不能這么做,但也不愿這么做。”
這樣的話,閔元啟說出來并不違心。
大量的灶戶失業確實在閔元啟的考慮之中,除了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口碑,引萬人唾罵這樣的顧慮之外,地方經濟遭遇破壞,出現大量的流民甚至匪盜也不可避免,短期內整個地方經濟會被摧毀,大量的人流離失所,如果閔元啟有意在本地發展,這種毀滅地方經濟和舊有秩序的事便不能去做。
當然這只是考慮的一方面,經濟是動態而不是固態的,比如清末時很多官紳反對修火車,除了荒誕不經的風水之說外,就是考慮沿運河百萬漕夫的生計會被火車侵奪。事實上這種顧慮在短期內有道理,但中國火車從無到有,運河逐漸被取代后,雖然臨清淮安的經濟發展和地位不如修火車之前,但大量的沿運河百姓一樣找到了新的生計,也不至于因此被餓死。
但在短期內,大量的曬鹽進入市場,對灶戶的打擊是毀滅性的,特別是在明末這樣兵荒馬亂天下板蕩之時,這種打擊在短期內會是毀滅性的,和清末的情形不同。
閔元啟的另外考慮便是,如果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的鹽貨沖擊市場,一方面會帶來灶戶的損失,另一方面則是鹽價的暴跌。
如果鹽價暴跌,大量曬鹽帶來的收益也會嚴重縮水,再考慮到對地方經濟的破壞,口碑形象的損失,那就真的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