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一年穩收幾十石糧,可比當兵吃糧要舒服的多了。
這田只能全數收歸公中,歸閔元啟完全支配。
所以閔元啟才會在事前了解整個云梯關附近的田畝數,除去軍戶和民戶自有的田畝,三萬多畝地可以被收回來。
加上可以開墾的荒地,十來萬畝地就到手了。
搖身一變,就成了大明第一序列的大田主。
當然也是閔元啟現在有這個實力……在崇禎之前,占田的都是親藩,勛貴,當然還有大官紳。
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徐階,江南那樣寸土寸金的地方,種植的全部是桑棉等經濟作物,徐家就算不是傳聞中的占了二十萬畝,十萬八萬畝地也是占下來了。
就算徐階是首輔閣老,這么多地也是把徐家給吃撐著了。
其余的大官紳田主,占地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門。
兼并大量土地,加上官紳的特權逃避國稅,大明在嘉靖年間其實就處于亡國的邊緣。
高拱和張居正等人改革稅制的種種努力,才是所謂張居正給大明續命的真正理由。
除了大官紳外,占地最多的就是九邊的各大將門。
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寧遠祖家,祖家除了祖傳在寧遠的基業外,又在對女真的戰事中陸續兼并了大量的無主田畝。
最少有好幾萬軍戶替祖家種地,要不然祖家哪有錢養出幾千精銳家丁?
有幾千精銳家丁,祖家就敢堂而皇之的占地和貪污軍餉,崇禎豈能為這點小事自毀長城?
大小將門在寧遠到錦州一帶占地開荒,當然是希望防線推進,而不是坐守山海關到寧遠這么一丁點的地方。
為了自己家族的發展和私利,遼東將門綁上當地的文官一起推進,說是為了討虜,其實是把二桿子崇禎給忽悠瘸了,大凌河之戰就是這種冒進政策的最慘痛的教育,其后的松錦之戰,更是把大明的家底一戰打光。
祖大壽守不住祖業也無所謂,拍拍屁股降清了事,被他害死的大量文武官員和忠勇將士還有無辜百姓找誰說理去?
王三益和李國鼎不僅不會覺得閔元啟冒進或是無理,相反,他們會相當贊同,甚至覺得閔元啟的動作太慢,太過溫柔。
就算是被搶了田畝的衛所武官,憤怒有之,漫罵有之,但他們的內心深處,定然也會覺得閔家那小子做的事沒毛病,換成是他們有這般實力,這事早就做下來了,甚至會做的更狠。
王三益想了想,小聲道:“其實別的千戶所,也不是不可以……”
閔元啟笑了笑,說道:“暫且動作不宜太大,待新兵練成,再找機會打一兩仗,那時候就差不離了。”
大河衛和淮安衛同在淮安府城,分駐各縣,國初大明太祖設的第一個指揮就是在淮安,以淮安侯華云龍為淮安衛指揮。
后來因為淮河沿線極廣,一個淮安衛肯定守不過來,因此加設了大河衛。
大河衛沿淮安府城,到山陽縣,沭陽,灌南,海州,一直到淮河出海口的云梯關,官兵八千九百多人,萬歷年間核查衛所軍戶,尚有四千八百多在額軍丁,其中運軍三千三百余人,門軍四十人,管操指揮帶一千余人守備淮安府城,除掌印指揮,管操指揮,還有管庫同知,管漕同知等若干指揮,僉事,千戶八人,副千戶十六人,鎮撫二人,經歷,吏目若干。開墾的土地,萬歷年間還有土地一千七百余頃,果園地菜田一百六十余頃,贍運荒地六百余頃,每年需要向朝廷上交折色子粒銀三千五百六十九兩七錢九分八厘有奇……
熟田,菜地,果園,劃撥荒地加在一起不到二十萬畝,但八個千戶所分別在沭陽等五個縣的三十二個屯所,閔元啟想要全占下來在現在是不太現實。
就是云梯關所這里,連同荒地有十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