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你也要慎言……”沈永道:“不好和別人隨意說起。”
“這兄長又錯了……”沈亮搖頭道:“俺說的越多,在大人心里就越重視俺幾分。當然,俺也不會肆意宣揚,叫人感覺是拍馬奉迎之輩也不太好。”
沈永感覺追不上兄弟的思路,只得眼睜睜看著兄弟邁著長腿,很沉穩的走開去了。
待他轉回頭時,碼頭附近已經聚集了過百人,也不知道是誰從何處搞來了鞭炮,噼里啪啦的炸響起來。
“恭喜,恭喜!”
人群中還有朱萬春,他可是滿臉春風,真心替閔元啟高興。
“朱兄,多謝奔走之恩。”
朱家現在是閔元啟最要緊的盟友了,不光是銷鹽的渠道,換上別的鹽商未必有朱家這么識趣識作,沒準出鹽量大了會想著壓降鹽價,到時候還得找別的鹽商合作。
朱家一直是堅持開始談好的價格,哪怕現在一天超過二十萬斤也沒有商談過降低鹽價的事。相反,朱家又在努力開拓渠道,并且希望閔元啟把出鹽量再進一步提高。
閔元啟的考慮也是如此,海邊的地方夠大,人力也充足,弄上幾千上萬人曬鹽推鹽也不是難事。
只要朱家吃的下,并且市場不受沖擊還沒有飽和,擴大產量也是他要做的事。
現在一天消耗的白銀太多,幾乎很難有太多節余,加上買戰馬和擴大火銃生產,還有田畝水利工程等消耗也會越來越高,暫且是沒有好的辦法,只能是擴大鹽池生產了。
如果一年收入到三十萬兩銀,六十萬石糧,閔元啟還是有信心鼓搗出萬人大軍。
七千步,三千騎,用來橫行天下是不夠,但是能不能在江北這里闖下自己基業,更進一步迎擊南下清軍,改變瞬間被清軍得南京,下江南的結局,然后待剃發令下,整個大局會不會有翻天覆地般的改變?
目前來說,還是想的太深,太遠,這些想法只是寄存在閔元啟的內心深處,從未對外吐露過。
就算是眼前的朱萬春,還有閔乾德這個尊長,以及閔元忠,閔元金,閔元直這些族中兄弟心腹,閔元啟也不會和他們談及這個話題。
飯要一口口的吃,仗是要慢慢的打。
現在的云梯關旗軍只是和無賴,土匪打過仗,就算訓練強度是普通營兵的十倍,鎧甲兵器俱是精良,但距離真正的精銳還有一段距離。
要打不跨,拉不散,有信念和決心意志,同時裝備精良,才算得上是這個時代最頂級的強兵。
現在的滿洲兵確實是,他們的信念雖然是富貴,但他們都知道跟著主子席卷天下會有重賞,福澤子孫,這個信念相當的堅定和正確,是以在清朝國初之時,滿洲兵雖然人數,確實是堪稱精銳。
在清軍南下過程中,主力確實是投降的漢軍。
但一旦有難打的仗,難啃的骨頭,毫無例外都是滿洲精銳上場,并且也是多半一槌定音。
現在這個時候,還是閔元啟好生發展,不敢想的過深過遠。
朱家的配合,也就至關重要。
搜集來的各種合格的匠人,在各處買來的硝磺,還有戰馬,各種牧畜。
僅憑閔元啟自己,怕是有銀子也找不到買的地方。
何況這一次朱萬春替閔元啟跑前跑后,雖然最后定下來官職是靠的淮揚道,但朱家此前的鋪墊之功,也是委實不小。
閔元啟和朱萬春執手問候,彼此間都是親熱的很。
第三百戶這里,朱萬春隔十來天就會來一次,每次過來最少會住一兩天才會走。
住處當然就是閔元啟的百戶官廳,兩人經常抵足而眠,在睡前談天說地。
對閔元啟來說,和朱萬春的交談有益于他對大明的工商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