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沈永報出來的數字,閔元啟卻是大為皺眉。
這個數字,肯定是不夠的。
要一年時間才得兩千領甲,裝備一營官兵都不足,何況閔元啟的目標是一年內最少把兩營將士練成精銳?
若是按這個速度,明年清軍南下之時,兩營將士只有四成左右能裝備扎甲,剩下的就只能穿著搜羅來的綿甲與清軍廝殺拼搏。
其實四成左右的鐵甲配帶率已經相當的高,最少在明軍中只有少數的精銳部隊,多半是家丁才有這樣的待遇。
若是普通營兵,一萬人中只得三四成配帶綿甲或皮甲,剩下的俱是無甲甚至無盔。
那些炮灰,有甲或無甲有什么要緊?
而閔元啟是將自己部下均視為家丁,若不能做到全員配甲,閔元啟也不放心將兄弟們帶上戰場。
眼前的沈永有些惴惴不安,但他也是毫無辦法。
工坊這里做出來的扎甲才幾百片鐵葉,也是按閔元啟的吩咐,鐵葉盡量做大,并且厚度盡量增加。
明軍也有扎甲,相當薄的鐵葉葉片,防護能力很差。
做工若是差些,在戰場上很容易被打碎甲衣,割斷麻繩后甲胄直接斷裂無用。
沈永工坊所出的扎甲,葉片大而厚實,這樣在鍛打葉孔穿繩的工序上可以節省時間。若是那種小鐵葉的扎甲,同樣要打上千片鐵葉,再用復雜的工藝穿繩,制甲的工序只是比鱗甲稍微輕省一點而已。
若是閔元啟這里的鐵匠增加十倍到數百人,學徒數千人,閔元啟就和女真人一樣在沈陽城外支起十幾里的鐵匠鋪子,日夜不停的鍛打精鐵兵器和鐵甲。
女真人的制甲技術未必超過明軍多少,畢竟他們的鐵匠多半來自原本的遼東衛所下的匠人。但其監督管理比明軍這邊嚴格十倍,百倍,其打造出來的鐵甲質量自是合格。
這就是野蠻新興小國的優勢,能將全部精力和國力用在征戰之事上。哪怕在老奴時代,有甲和有馬的騎兵還只是少數,無馬無甲的跟役才是八旗兵的主流,但到了崇禎十七年時,女真人將遼東漢人和五次入關搶掠的財富全部化成戰爭潛力。
更多的人丁是為了種地儲糧。
更多的物資用來打造兵器和制甲。
當然女真人也打造了大量合格的火炮,并且很快熟練掌握,做到了與明軍共火炮之利。
八旗戰兵已經做到了人皆有甲,特別是少數的葛布什賢和擺牙喇的鐵甲,無不是用疊甲葉技術打出來的高等鱗甲,特別是擺牙喇兵也就是白甲兵的銀甲,在明人記錄里相當亮眼。
征服蒙古之后,八旗也解決了缺馬的難題,大量的戰馬源源不斷輸入,八旗已經是基本上完成了騎兵化。
精鐵長兵,厚實堅甲,全員騎兵,擁有火炮,擁有大量精銳的百戰精銳,意志堅定,上下一心,令行禁止。
這樣的對手,在漢文化衰朽退步之時,確實是相當難對付的勁敵。
但八旗的短板就是丁口數太少了。
哪怕用捕獲野人女真丁口來補充,還有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加三順王仆從軍,女真人全數入關,人數也就是十來萬人。
還要分兵掠地,幾條戰場一起開打,再分兵駐守戰略要地,入關初不到七萬丁的滿洲八旗人數根本不夠。
到順治五年前后,阿濟格,豪格,多鐸等諸王回京,江南到杭州等地,加起來不過一萬五千真滿洲駐守。
就算八旗個個堅甲利兵,這么一點人數,明朝若不是廢物到極點,也不至于毫無機會。
閔元啟在河邊久立之時,就暗暗確立或是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要給自己,給大河衛的這些熟悉的人們,給整個大明和華夏一個機會。
領軍抵抗南下的一萬多兵馬,最多不過兩萬人上下。
這其中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