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本錢的。大人手中的這支,當年登鎮(zhèn)的葡萄牙夷兵所持也不過如此,甚至也略有不如。”
閔元啟點頭一笑,對沈永的話也是認可。
華夏并不缺乏上好的工匠,只要稍微叫他們活的象個人,人人做起活計來絕不會比歐洲的差上什么。
特別是大明這邊打造使用火銃也超過百年,從嘉靖中前期就開始仿造,后來又有幾個天才人物自己改良設(shè)計,這合機銃就是鳥銃的一種,比起單純的鳥銃多個陰陽機的功能,光是這一個功能,就是雨雪天和大風天也能保障打放的利器。
甚至自生火銃也是有,閔元啟也是交給沈永研究,經(jīng)過研究后閔元啟還是放棄了大規(guī)模仿制的打算。
現(xiàn)在自生銃的技術(shù)不成熟,主要的問題還是打放成功率太低。
火繩燃燒打放,成功率在九成以上。
扣動扳機摩擦火石,迸發(fā)火星引燃火門內(nèi)火藥,成功率不到七成。打放十銃,最少有三銃到四銃啞火,這個成功率委實太低,實在尷尬。
如果閔元啟時期充足,哪怕再多給他一年時間,打造自生火銃也是他毫不猶豫的選擇。
可是現(xiàn)在閔元啟只有不到一年,這點時間從仿制到技術(shù)提高,實在太緊張了,公允的說沈永是不錯的軍用鐵匠,但距離高手匠人和天才差著兩個檔次……
現(xiàn)在手持著泛著藍光的火銃,感覺到制造工藝的精良,手中的一支銃是用大量精鐵打造,普通的粗鐵十斤才出一斤精鐵,整支銃的成本價就在六兩左右,這個價比鳥銃四兩的采購價還要貴出二兩,很明顯,閔元啟手中這支銃要比明軍鳥銃更精良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