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五千人,整個軍伍的戰馬,包括雜馬和騾子在內,也不會超過萬匹之數。
原本的山東鎮就是二線軍鎮,戰馬數量和將士的精銳程度,披甲數,火炮等火器的配給都遠在九邊之下。
也就是九邊精銳俱喪于松錦之役,剩下的一點精兵在孫傳庭之手,又喪于李自成手中。
大明輸光了家底,剩下的高杰,白廣恩,唐通,這些二流將領和其兵馬才有走上舞臺中央的機會。
若換了曹變蛟等總兵官和其九邊將士還在,有劉澤清等人什么事?
唯一的精銳,也就是駐守寧遠和山海關的遼鎮,那三萬余人就算只有萬余精兵,其實力也遠非劉澤清能比。
遼鎮兵能在李自成六萬多精銳老營主力的強攻下堅持兩天,打的有來有回,雖然敗象已成,其精銳敢戰也不是普通明軍能比的。
山海關換劉澤清或是唐通等人去守,怕是一天也堅持不下來,直接就被李自成的老營兵給拿 下來了。
劉澤清的麾下精銳,無非就是山東鎮兵打的底,精銳則是劉澤清跟著朱大典參與剿滅登州東江叛兵時的兵馬。
其后劉澤清又參與了中原對李自成的戰事,慘敗而回。
十四年后大明精銳盡喪,對地方和武將的管制廢馳,劉澤清趁勢而起,在地方打糧裹挾壯丁,乃有三萬之眾入淮。
就算如此,入淮之初劉澤清部受阻于路振飛的撫標營兵,其戰力可想而知。
在淮安這么久,將軍隊擴充至近十萬人,但其實力并未有顯著增長,要等半年之后,打糧征餉弄到了大量物資,南明朝廷也給本色折色和鎧甲軍械,劉澤清部的實力才慢慢真正有所增長。
此時出兵,就算是梁世發也只是感覺那一千騎兵較為難纏,若只是派營兵出戰,云梯關那里就沒有什么壓力了。
云梯關那里除了三千五百營兵外,梁世發說的有七千人,其實是把分駐各百戶,汛口河口鎮守塘訊的警備司的警備兵馬也算在其中了。
這些警備兵算塘訊守兵,其實就是二線駐守部隊。
哨探巡邏,駐守地方,維系治安,在警備司中的青壯是一時半會沒有確定要加入戰兵,先入警備司過度一段時間。
三十以上到四十五以下的,便是各百戶和村落中的中年人,他們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去各個工坊和鹽池干活,因為那邊一去就是多日,無法照顧好自己家中田畝和親人。
加入警備司之后,就是在原本的住處或附近值勤警備,每隔一段時間會有集訓,集訓時間不過五天到七天,集訓完過后又正常在家附近入值,薪餉也算豐厚,這些人也算是找了個不錯的出路。
對閔元啟來說,短期內組建兩三個營不太現實,銀錢開銷的壓力還在其次,主要是沒有那么多軍官和合格的老兵。
一個老兵帶一伍新兵就是極限,短期之內擴充兩個營甚至三個營,閔元啟是能做到,但就有悖于他走精兵路線的決定。
那樣組建出來的營兵戰力低下,就算加強訓練,想在短期內形成戰力也不太可能。
就算比明軍的炮灰營兵和流寇新兵強出一線,也是沒有什么太大的意義。
只是名義上好聽一些,閔元啟會瞬間成為擁兵萬人的大將,不過實力反而不如現在這般。
梁世發等人對閔元啟的決定都是沒有人反對或有異議,他們是閔元啟一手帶出來的,若不是有閔元啟,眾人無非還是在海邊煮鹽一年,一年北上為漕夫運軍,苦不堪言,有什么前途可言?
現在眾人都加了百戶,副千戶,從窮苦旗軍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明武官。
身份的變化加上收入成百倍的增加,整個云梯關千戶所的變化,這些東西眾人都是在看在眼里。
閔元啟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