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待眾人說話,閔元啟便是接著道:“從軍情來看,是從城中出動四千多步兵,一千左右的騎兵,計五千出頭。從城外動員四股兵馬,加起來也是五千人左右,加起來一萬一千人左右。其中步兵萬余人,精銳營兵五千,雜兵五千,騎兵一千。其中七成左右是長槍手和長刀,長斧,長戟,鏜把,斬、馬、刀,夾刀棍等用長兵的,兩成左右是刀牌,狼牙棒,鐵锏,鐵鞭等用短兵的,還有一成左右的弓手。弓手多半是城中精銳,也就是直屬劉澤清的兵馬。城外的雜兵,多半是附庸于劉澤清的諸將,來源復雜,有從山東鎮跟過來的外系將領,那些陸續投過來的多半是帶著自己部曲,就算直屬劉澤清的所謂精銳,多半也是這樣的情形。”
眾人一時無話,還在消化這個消息之時,只有閔元金由衷言道:“梁世發果然得力,軍情司的錢也沒有白花。若不是他們,咱們怕是要待客兵接近咱們只剩下最后幾十里的時候才知道有兵馬前來,對具體情形還是一無所知。”
閔元啟微微一笑,對閔元金的話也是頗感贊同。
閔元啟接著道:“誰領兵,諸多將領的姓名,大體的經歷,梁世發說明天應該能全部打聽出來?,F在就知道有劉澤潤和劉之幹這叔侄倆,這么估算,這一次出來的千多騎兵里,老劉家的內丁應該占一些,但不會太多。因為梁世發此前的情報里說的很清楚,劉澤清的內丁多半是李化鯨在管,其部從千多人增長到三千人左右,一半步一半騎,都是跟隨劉澤清廝殺多年的老兵,人人披甲,手持兵器也相當精銳,不少人也算得上是身經百戰。若是這三千內丁跟出來大半,李化鯨應該也會隨同一起,李化鯨未出,內丁數量應該是不多?!?
閔元啟喝了口茶,笑道:“看來東寧伯對咱們畢竟是不放在眼里,他那個什么城中精銳,也就是綿甲多一些,精鐵鍛打的兵器多一些,要說戰場經驗和訓練,也未必比城外的雜兵強出多少。”
公允來說,不論是高杰還是劉澤清,劉良佐,還有原本出身京營,麾下就有不少精兵強將的黃得功,在立鎮前后,都是在努力提升自己部下的武力。
更多的兵源,更多的將領,更多的鎧甲和精鐵兵器也是在源源不斷的收羅納入之中。
在一年之后,各鎮差不多膨脹完成,黃得功以一鎮之力對抗左良玉的南下大軍,并且能擊敗左部,就是這一年發展之功。
各鎮擁有大片地盤,哪怕是兩淮徐州也是比殘敗凋零的北方要富裕的多,特別是人力物力資源都是充足,各鎮的兵力都是急劇膨脹。
到了南明時期,吃空額空餉之類的事已經沒有意義,各軍鎮的人數都是在持續增長,并且將領都明白武力是自己地位的保障,是更進一步的階梯,于是都不吝惜往部下身上花錢。
象吳襄身為遼鎮總兵,被崇禎皇帝召見時的話語雖然無恥,但也是事實。
遼鎮名義是有大量兵馬,但吳襄直言能用者不過三千。
俱是細酒肥羊,視為兄弟,緩急時才堪大用。
養的營兵就是炮灰,養成乞丐般模樣也不稀奇。
到了江北四鎮時期,雖然內丁還是驕子,仍是將領最為倚重的對象,但大規模的戰事之下,營兵的作用也是凸顯出來,各鎮對諸將所領各營也相對比較重視,軍餉,軍需,人員,都是能夠大體保證充足。
象劉澤清在淮安,就是派出隊伍四處打糧,也是要保障軍隊軍需。
如果四鎮能合力抗清,幾十萬軍隊就算不能北伐,打敗南下清軍是毫不困難。
可惜各鎮紛紛投降,竭盡南明財力和掃蕩徐淮地方積累起來的軍隊,憑白是替清廷做了嫁衣。
劉澤清在這半年時間內,除了將軍隊擴棄過半之外,也是想努力打造一支精兵出來。
駐在淮安府城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