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國初相對弓手比例還是更高一些,每個百戶在編的弓手最少有四十人,習射的人比習火器的要多的多。
到明末之時,火器更容易上手,雖然劣制也勉強可以形成遠程打擊能力,弓手卻是要長年累月的訓練,明中期之后重募兵輕衛所,衛所普遍崩壞,日常的弓手訓練完全廢棄,這也使明軍募兵中也缺乏弓手補充。
軍中是能訓練弓手,但弓手如果不是從少年時習射,一直堅持訓練,短短時間內練出來的弓手是不堪大用的。
明弓是開元弓這樣的硬弓和小梢弓兩種弓箭為主,但就算是開元弓比起清弓來勁力也弱了許多,清弓更加長大,勁力更強,在戰場上密集的清弓射擊令明軍傷亡慘重,在薩爾滸等著名的大戰戰場上,比如杜松部是薩爾滸一役中的主力,其在霧氣之中被清軍伏擊,明軍如靶子般被清軍秋風掃落葉般的成片射死,八旗兵用清弓為主,不光是勁力極大,射速,持續的連射,還有精準度都遠在明軍弓手之上。
兩軍交戰,清軍以騎兵側擊掩射,正面用大量步弓,箭如飛蝗,每次都給明軍極大的壓力。
所謂滿洲騎射無敵,其實不完且是瞎說八道,八旗雖不以重騎沖陣的戰術打法為主,而是騎兵牽扯射箭動搖明軍陣腳,吸引明軍火銃和火炮的轟擊,亂明軍陣腳,掩護步陣突襲,待明軍陣列混亂開始潰敗時,這些騎兵就反復沖殺,追殺上百里是常有之事,松錦慘敗時明軍潰逃幾十里,清軍追殺不停,從松山塔山一帶一路追殺,很多明軍士兵情急之下跳到海中躲避鋒矢,然后被海水淹沒,海上遍布浮尸,情狀慘不忍睹。
劉澤清所部客兵中聚集了大約四百左右的弓手,其中精銳弓手不過數十,還多半是從淮安府城出來的所謂精銳,對一支三流軍鎮的雜兵來說,這般的配置已經算是相當不錯。
相隔百步時弓手便開始準備,這時姚文謙等人未發現對方旗軍中有大量弓手存在的跡象,不覺安心不少。
對這些將領來說,弓手才是靠的住的遠程力量,火銃手只能算聊勝于無。
相隔至八十步以內時,客兵中不少軍官下令,接著聽到一陣陣梆子聲響。
在響聲中客兵弓手將小梢弓的弓身仰面向天,手指尾部夾住箭矢尾部,然后拉滿弓弦。
這些明軍弓手的弓力都只在五個力,甚至四個力左右,也就是五十磅到六十磅左右。
一般來說后世的男子練弓箭,入門的磅數就是二十五磅到三十磅。
真正的入門的愛好者,五六十磅也確實是差不多的重量。
弓箭越重,箭的重量也要增加,否則會損傷弓弦和弓身。
但若以弓箭為職業,或是以弓箭為戰爭的器具,五個力甚至四個力的弓箭力量顯然是相差的弱了。
而且明清之際的測算要比后世數據稍許縮水一些,說是五個力六十磅,其實估計也就是五十二磅左右。
而四個力的明弓,大約實際磅數最多四十磅不到。
在后世的成年男子來說,這個磅數已經偏輕。
至于八旗的清弓射手,七八個力是最基本的要求,每個旗丁成丁在成年前都要由“一個勁兒”到“二十個勁兒”來練習拉力,也就是使用力弓來鍛煉弓箭拉力,勁力和射速的保障就是用力弓來進行日常鍛煉。
準頭的訓練就是其生活日常技能,然后有意從青少年時期就進行騎射的軍事訓練。
到成為成丁或是精銳披甲兵,一般都是使用十個力的清弓,磅數都在一百以上。
這樣的強弓重箭,哪怕明軍披綿甲都很容易被射穿,命中要害一箭也足以致命。
明軍在這樣的箭雨下狼狽不堪,弓手的數量不行,力道淮頭都遜色,火銃的質量和火銃手的訓練也不行,戰敗在所難免。
到清中期之后,武舉標準是馬射三個力,步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