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不降?”
陳名夏一直咀嚼著這兩個字,臉上也是略顯苦澀和羞愧之色。
李自成進京之后陳名夏很快便是投降了。
主要就是闖賊折騰了十幾年,從所有人的敵意和仇視還有鄙夷之中,這個西北漢子一直堅持不降,不管是當初的三十六家聯營,還是后來的革左五營,包括張獻忠和羅汝才在內的農民軍首領都曾經向朝廷投降過,不管是真心假意,總之各部流寇的首領都是曾經被招安投降過。
但李自成從未投降,也根本沒有動過投降的念頭!
這個流寇首領有不屈的意志和屢敗屢戰不成功便誓不罷休的信念,也正因如此,李自成最終打下京師之時,所有人都認為其是新朝的奠基者,也是天命所在之人。
王朝輪回,天命更替,這些東西都是蘊藏在每個讀書人內心的東西,雖說天文星相氣運之說朝廷是不準私人研習,但私下里研究這些東西的士紳生員豈是少數?
圖讖之說自東漢時流傳,至大明也是信者甚眾。
在李自成入京之后,大量的文武百官都是第一時間選擇了投降。
誰知道闖逆流寇積習不改,不光是無視那些勛貴太監,對文官也是視若草芥。
可能是在闖蕩天下時殺掉的大明官員太多,導致流寇集團只重武力,對投降的武將倒是高看幾眼,對那些文官都是不放在眼里。
或者說流寇們對文人士紳有著幾分天生的仇視,他們都是赤貧黔首,在原籍為民之時欺負他們最狠的便這些士紳官員。
在入京之后,李自成便放縱劉宗敏等人拷掠勛貴文官,夾棍之下不知道打死打殘了多少勛貴和官員,確實也是拷掠出了大量的金銀。
但由此帶來的后果就是人民不附,這些官員一個看似不打緊,但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個體,他有親族,有故舊,有門生,有好友。
動了一個人就是動了一群人,一個士紳在民間就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在識字率極低的大明,讀書人原本就被百姓敬重和信任,雖然有很多士紳生員多行不法,魚肉鄉里,但也有很多人保持著相對的操守,這些人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千百人。
無數士紳官員的影響力,就足以影響歷史的進程。
在李自成進京之后,其原本在山西河北的根基就不穩固,在京師又弄的士民離心,河北河南山東各地也沒有及時穩固統治,確立官員,征取賦稅,編練消化明軍殘部。
進京后,李自成的實力不光沒有進步,反而是退步了。
到其不得不遠征山海關時,進軍京師帶來的好處已經蕩然無存,到那時就算陳名夏也看的出來,李自成行事乖張,軍事上打了十來年算是有些譜,但在政務上完全就是草莽村夫的水準,不要說和大明太祖比,就是比起關外東虜那一伙子蠻夷都是差的遠了。
說起來建奴雖是蠻夷,但自明初時從極北之地南遷,然后化為一個個小部落在大明撫順關外一帶安插,這幾百年來領大明的衛所指揮印信,也算是幾百年的武官世家,然后其首領勢強的就會稱汗,雖被剿滅多次也算是有不少的經驗。
自努兒哈赤建國到如今也是好幾十年,哪怕原本是蠻夷胡鬧,封個村子就當國都,但從他們打下沈陽為國都也近三十年了,這么多年下來,軍政兩道也算是相當嫻熟,不是李自成這種草莽英雄可比。
也是因在此之前李自成一直沒有鞏固的后方,沒有任過官員,也沒有正經的大明文官和其打過交道。
兵糧錢谷文教刑名人心爭奪,這些復雜的東西沒有一定的水準是真的不懂,也玩不轉。
只有宋獻策和劉金星等人,前者滿湖術士,說一嘴鬼話行,真的軍政大道懂什么?
后者就是一個舉人,連官也沒當過,個中竅門也是不通。
李自成本人就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