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栗王朝,是在法家地盤的最前線,自從遠(yuǎn)伐軍從百法之洲經(jīng)過過海橋登陸浩正大洲,這里就是一處主戰(zhàn)場。
不僅遠(yuǎn)伐軍的帥營就在此處,儒家的調(diào)度中樞也同樣從文廟搬遷到了大栗王朝京師,觀禮城。
白川等人從昱真宗下山御風(fēng)而行,在趕到觀禮城時,如今的大栗京師已然成了一座天下最堅固的堡壘,濃厚得文氣籠罩,讓這座存世數(shù)千年的古城更加有幾分古韻,而彌漫得文氣更是壓得大栗皇室的龍氣只能蟄伏在皇宮深處。
只不過大栗皇室之人對此并沒有任何異議,熬過這一場大戰(zhàn),大栗可就算得上是人間界最鼎盛的一個王朝了,國祚豈會斷?如今可不止唐門在背后當(dāng)供奉扶植,而是三教之一的儒家。
觀禮城匯集了整個浩正大洲的世俗王朝兵力,每一天都會有大量的鐵騎經(jīng)由此處安排然后奔赴各處文氣長城的駐守地,集合整個浩正大洲可戰(zhàn)之兵,足有數(shù)億,只不過面對冥間的陰兵鬼將和妖族妖禽,似乎也并不顯得很夸張,尤其布防在各地文氣長城之后,更加顯得冷冷清清,面對得是如同排山倒海一般的敵軍,巴不得拉起整個浩正大洲的百姓一同上陣才好。
至于在浩正大洲扎根的各家仙家門派,也俱都派遣出門下可戰(zhàn)之人前來觀禮城聽候儒家之人的調(diào)遣,不管出身何等根腳,這些在浩正大洲扎根已久的仙家門派早就和儒家牽掛上了勾,有道家的下宗,有佛教的弟子,也不乏一些在百家之中夾縫里求存的小門小戶。
除卻一些大宗門,比如道家正道十宗里的道德宗,佛教的法嚴(yán)宗,都是佛道兩家在浩正大洲埋下的釘子,只不過在事情演變到如今這等情況之后相繼搬離了山門,就跟在百法之洲落腳的正一宗一般,一洲的氣運都被人家牢牢地捏在手里,繼續(xù)占著山門頂個屁事。
如今禮圣老爺身化一洲山河,浩正大洲正是文氣最濃的一刻,道德宗也好,法嚴(yán)宗也罷,都不會在這個時候繼續(xù)呆在這邊受人白眼,早早就收拾妥當(dāng)各自回了自家的大洲里去。
當(dāng)然同樣的,分布在其他三洲的儒家書院也同時搬離了山門各自回了浩正大洲,不過仙家福地本就稀缺,這些從他洲搬回來的書院還真不一定能在如今的浩正大洲找到一個好的落腳點,并不是誰都像昱真宗這么好命,有白仁留下的白氏祖宅之地可以瞬間拉起一個大宗門,不過這也順勢重新在浩正大洲開始了一次勢力洗牌,那些別家門派的福地相繼退出,讓儒家書院頂替,更現(xiàn)實的是,一些和儒家關(guān)系不清不楚的仙家門派都是率先給推上文氣長城當(dāng)炮灰的一撥人,畢竟自家人要落腳,既然你們不愿意站隊,第一批死得不是你們還有誰。
觀禮城是一灰溜的儒家修士,頗為壯觀,偶爾夾雜一些別家根底的修士,但也大多面有難色,以前的三大洲雖說有三教各自祖庭坐鎮(zhèn),大多還是兼容各家落腳的局勢,如今三教更加分明,只要是正統(tǒng)三教出身的,呆在別洲大多只是受人白眼的份,可那有如何?畢竟在底層混跡的小門小戶居多,誰也難以做到像正一宗,道德宗,法嚴(yán)宗這等龐然大物,一旦搬遷山門,在各自的大洲上早就給你挑了最好的靈山秀水的福地等著,他們要是回去怕是連個落腳的地都沒有,還不如就呆在這里,以小博大趁著儒家死戰(zhàn),打贏了還能少了他們的好處?
儒家的指揮總部設(shè)在觀禮城的知禮書院,同樣屬于儒家三十六家書院之一,和臨近的霸鐸書院互成犄角之勢。
至于那些別家王朝的來人,統(tǒng)一給安排在觀禮城外駐扎,其實也呆不了多久的時間,一旦在知禮書院點卯之后很快就會被分配到文氣長城的駐扎點,只留下幾個主事人聽候差遣便是。
所以白川一路過來,看到無數(shù)的軍營,城外的山頭也是四立,可其中就沒有幾個人,冷冷清清的,大部隊差不多都已經(jīng)開赴文氣長城上了而已。
不過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