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停止作用,其實很多人一直都存在一個誤區。
那就是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彈頭命中目標,停止的速度越快,停止作用就越強!
甚至由此還引發出一些穿透力越強,停止作用就越差的謬論。
而事實上,停止作用的英文翻譯為:sgner,如果是直譯的話應該翻譯為射擊力量。射擊力量,這個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俗稱的子彈威力嘛!
用標準一點的官話解釋就是,停止作用的真正含義是指,使中彈者迅速喪失活動能力的作用。
這個作用越強,就代表子彈的威力越大!
而關于停止作用,事實上這百年來,一直沒有一個明確標準的定義。甚至連基礎理論都沒有,唯一達成的共識僅僅是停止作用不代表致死能力!
葉青也不知道這是不是為了出于那什勞子的人道主義,反正標準變低了,對葉青來說反而是件好事。
這意味自己可以少死一點腦細胞
無論標準如何變化,提到停止作用就必然少不了提到空腔效應這么個玩意。所謂空腔效應,就是彈頭告訴沖擊目標體內時,會撒開一個宛如通道般的傷口,并波及到周圍的組織。
空腔一般分為兩部分,瞬時空腔和永久空腔。
這兩個概念理解起來也很容易,所謂瞬時空腔指的是彈頭進入人體的瞬間出現的彈后空腔,這是空腔最膨脹的時候。
其直徑通常能達到彈頭直徑的20~30倍。而永久空腔,則是在瞬時空腔的基礎上,周圍的組織經過若干次收縮、膨脹,最后逐漸萎縮的形成的固定傷口。
關于停止作用一直爭論不休的關鍵也在這里,想要增強停止作用,到底是應該增加瞬時空腔還是增加永久空腔的大小更有效果?
不,準確地說,應該是增加瞬時空腔到底有沒有用?
葉青皺著眉頭,顯得有些頭疼。
因為歷史上有過真實案例,曾經有位fbi探員的頸部被223步槍彈擊中。可彈頭并沒有打中頸椎,探員卻癱瘓了好幾個小時。
這無疑是瞬時空腔的功勞!
雖說事后這位探員經過救治并無大礙,這說明增加瞬時空腔的大小對致死能力上并沒有什么提升。
可按照讓中彈者失去活動能力的標準來說,增加瞬時空腔大小,又完全符合標準。
糾結了一會,葉青還是決定用遵循主流,想辦法增加永久空腔的大小,不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想要增加永久空腔的大小,通常會有兩種辦法。
一種是利用空尖彈,這一款子彈主要是用于9或者45的低速手槍彈。特征是彈頭頂部有一個空洞,這樣在飛行和命中目標時,彈頭會迅速膨脹變形,簡單粗暴地撐出一個更大的傷口通道;
第二種則是小口徑步槍彈常用的通過增加彈頭在空中翻滾的速度和圈速,讓子彈更快地在目標體內攪出一個更大的傷口通道。
理論上自己擁有性能更加優異的火藥,完全可以直接使用第二種方法。
子彈的初速更快,瞬時膛壓更高,完全可以提高彈頭飛行中的轉速和翻滾圈數。可這樣一來,研究的重點就不在于子彈本身了,而是要去相應的調整膛線已追求更大的效果。
當然,哪怕就此不干,摸魚劃水。直接換裝火藥,威力也能有所提升,這一點徐工之前的測試已經有了證明。
但如果要追求精益求精,那就只能在第一種,也就是空尖彈上想想辦法。
“這個孔,該打多大呢?”
葉青揉著有些發疼的腦仁。有一說一,設計師這活,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看上去空尖彈只是在彈頭頂部打個洞就完了,可這個洞要開多大?開多深?對子彈飛行的軌跡有多少影響?
由于自己研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