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在身,何物不包。道本在心,何物不生。心通三界者,神觀天,身觀地,意觀水。無所不載者,則要“慈心下氣,恭敬一切”,廣博胸襟,包羅萬有,則可金光護體……
火云洞,韓榮在聽伏羲講法,他離開龍宮,來這里已有三天,這三天他收獲甚多,對于道法的理解,較以前通透了幾分。
畢竟龍吉公主境界不高,雖說所學是天庭正統(tǒng)功法,不過她本人經(jīng)歷簡單,對道的理解也簡單。可伏羲則不然,上古高真,不知經(jīng)歷多少次大劫,又去過紫霄宮聽講,道學知識豐富,完全彌補韓榮在這方面的不足,他將伏羲所教的,再與后世的知識融合,心中的道似乎更加清晰,對天地萬物的理解,也由淺入深。
不僅如此,他原本進入平穩(wěn)期的修為有所突破,已然到了天仙中期。
這對韓榮來說,這種提升,只能算勉強,畢竟伏羲可是上古高真,聽他講了三天的道,若是一點也沒長進,那資質(zhì)要差到何種地步。
伏羲道心的重點是“仁慈”二字,暗合洞門口那兩貼“火云福地真仙境,金闕仁慈治世公”,由此可見,他心胸廣博,寬厚待人,所做的功績,件件造福人類,治世公的稱號名至實歸。
韓榮也接觸過不少上古高真,強勢的昊天上帝,為西方教的發(fā)展,連面子都不顧的準提,還有著一教之主氣度的通天教主,可這三人比起伏羲,總感覺差了點,便是“仁慈”這兩個字。
伏羲所行之事,皆是為世人,功成身退,對名利毫無留戀,盡顯高人風范。
“韓榮,你殺心太重,無法理解道的本義。”
花了三天,仍不能化解韓榮身上的戾氣,伏羲不禁搖頭嘆息。這個弟子的悟性沒話說,只是對道的理解自成一體,旁人很難左右。
若是能去除殺心,韓榮的心境必會突破,如此一來,也許用不了多久,就能進入真仙境界。
韓榮道“謝師尊點明,弟子知道了。”
自從去了西岐戰(zhàn)場,自己一直與人斗智斗勇,如履薄冰,手上沾染了人命少說也有十幾條,似問如此經(jīng)歷,韓榮即便理解“仁慈”二字,他也做不到。
再說,他壓根不是一個仁慈的人。
伏羲看了韓榮一眼,只是囑咐韓榮獨自修行,便要離開。有些東西,他這個做師父的能教,可有些東西,需要韓榮自己領悟。
韓榮卻道“師尊,等等,弟子有一言要說。”
伏羲有些詫異,只見韓榮緩緩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弟子對道的理解。也許等有一日,弟子有師尊這般境界,或許有另一層理解吧。”
伏羲身子一震,盯著韓榮看了良久,才道“你的理解沒有錯,為師不好多說什么。”
一個天仙口中能說這等精辟之言,伏羲越發(fā)肯定韓榮身上藏著大機緣。
……
伏羲離開洞府后,便去了后山。此時,軒轅正在一株老松底下琢磨棋局,而神農(nóng)在一旁煮茶,他用的是自己的茶具,所用了火,乃是草木之火。
伏羲笑道“二位賢弟好雅興!”
神農(nóng)道“皇兄一心教導弟子,我與三弟總要找點事做,否則豈不無聊。”他苦苦鉆研藥道,對茶道也有很高的造詣,只可惜棋藝不高,否則早就跟軒轅對弈了。
軒轅笑道“皇兄本是我三人中最自在的,如今收得佳徒,反到讓我們搶了名頭!”
伏羲卻道“這也是貧道的命數(shù)。”
“皇兄,韓榮此子根行如何,有無資格繼承火云洞的道統(tǒng)。”
神農(nóng)得知韓榮在西岐城為三皇修了廟宇,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這會真把他當成火云洞的一員。對韓榮的事情,雖然表面上漠不關心,不過心底比較在意,畢竟韓榮已經(jīng)被伏羲收入火云洞門下,經(jīng)過女媧娘娘的口,已經(jīng)在三界流轉(zhuǎn)開來。
若是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