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秦府出來,李適到底對自己的未來變得更加明晰了,做起事情來也更加的熱情。
然后李適便來到少府。
原來少府令是誰李適忘記了,反正李適掌權后,便把張道渠提到了少府令。
張道渠感謝了李適,這次李適過來,自然是熱情的接待著。
而李適則從少府這里要了一份礦產分布圖,比較起自己勘測當然用國家的方便。
李適開始對工業下手了。
說實話,這時代想完成工業化是不可能的。
因為不論交通,社會制度,社會生產力都不允許這么去做。
但李適想要完成工業的聚集化,規模化、標準化與體系化是能夠去做的。
從鐵礦開采,到熔煉打造,到成為鐵器,然后能賣多少錢,就價值幾何。
這就是這個時代人的思維。
所以,在他們看來鐵器真的非常貴,熔煉鍛造都是錢。
認真上過思想政治課程的李適明白,所謂價格跟資產完全是兩回事,就資產跟生產資料也沒有任何關系。
作為執政者需要關注的是生產資料,而不是所謂的資本與價格。
而生產資料的四大要素分為勞動者、資本、土地、和組織。
對企業家來說,這些東西所有權本身不是自己的,為了這些所以需要投入相應成本。
但從政府角度來說,資本可以用信用來取代,土地是屬于自己的,組織是現成的,勞動者更是不會缺少。
所以當用政權權利進行基礎生產時,理論上來說成本是接近于無的。
當然實際的運轉過程中,還是有時間成本的。
而李適現在要做的就是借助國家政府的手段,打造一條產業鏈。
從源頭開采鐵礦石與煤礦石,到流水線作業鍛造,鍛造出來的鐵器直接送到屯田營手上溫養,溫養后便能直接拿出來消化。
因為在這個時代鐵器幾乎永遠都是供不應求。
甚至李適懷疑,自己拿出來賣給袁紹袁術,他們買過去后會重新把鐵器來鑄就武器。
但李適不在乎,甚至李適巴不得他們能夠抄。
因為技術好抄襲,但思維難抄襲。
他們擁有標準化與流水線嗎?
他們能以整體思維去處理整個治下的經濟關系嗎?
他們能做到哪怕沒錢也能維系治下的正常發展嗎?
他們做不到,而做不到這種思維,就算李適給他們抄他們也抄不過來。
最簡單的一點,現在李適手上壓根就沒錢,全靠白條信用維持整個關東地區的經濟交流。
但袁術袁紹他們有什么,如果他們真要發展工業,他們很快就會發現靠純粹的實體財富,根本就填不滿工業化這個無底洞。
換句話說,這時代的生產關系根本搞不定那么高端的生產力。
更不要說,工業化進程中最無可替代的高素質人才,也就是至少是識字的工人!
而這時代能做到識字,基本也能稱呼一聲士子,不跑去做官,而去做工人,怎么可能。
當然李適也搞不出來工業化,但李適能夠做到初步的工業聚集化、規?;?,以及體系化。
這樣的最大好處是,成本的下降,產量的提升,以及工藝的進步。
還有個很隱性的好處,那就是環保。
是的,正常來說工業化的進程肯定是會對周圍造成極大的破壞。
但等到工業規模到達一定程度后,通過對廢水處理,就能重新從廢水中提取分離出金屬。
如果規模達不到一定的程度,那進行廢水處理反而是有病,因為這樣賺不到錢。
很多東西在沒上規模前,人們總會發現沒任何利益,但上了一定規模后,就會發現原來以為有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