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這么大年紀了,還有幾天好活的,你們好好的就行。”袁氏勸著幾個孩子。
李昌文沉默地坐著,他知道王氏是個愛占小便宜無利不起早的人,可是她從沒有虧待過自己,將兩個孩子也撫養的穩重懂事,現在更是給他生了第三個孩子,還因為幫忙干活導致早產傷了身子。可是老娘也是吃苦受累半輩子將他拉扯大,到如今年紀大了卻不能安享晚年。
看著大弟痛苦地抱著頭,李氏也是心疼不已。
“那就聽大姐的吧,我在家里收紅薯。”收紅薯一個月雖比做雜工賺的多,可自己在作坊里做的時間長了,再干幾年就能做到管事了。
等李氏姐妹走后,李昌文一直沒給王氏好臉色,王氏暗咬牙定是那兩個女人又在男人面前說了什么。
李桂花家在李家村北面柳樹坡西面,若從李家村走會更快一些,看時間還早索性也沒什么要緊的事,她便坐上了顧家的馬車去了柳樹坡。
看著大姐家里又是蓋瓦房又是做生意的,李桂花嘖嘖感嘆大姐的福氣還在后頭呢!
日子一日一日地過,顧家又接了鎮上做粉條的小單,有二十斤的有五十斤的,都是吃過德運樓的粉條菜找來的,一下子又增加了一百多斤,李氏幾個忙的團團轉,就連顧盼娘都不能出去玩兒了,院子里屋子里掛的到處都是粉條,李氏感嘆著家里的地方不夠了。
顧老三的傷一天一天好起來,只是腿還不能用力太猛,看李氏累的每晚都說腰背痛,他便讓顧安郎扶了自己出來幫忙,顧如槿看他行動不便就讓顧安郎給做了個拐杖。
顧福郎在月底請假回來看了顧老三的傷勢,見沒什么大礙當天下午就又走了。
村里幾家交好的人家也都帶著雞蛋來看顧老三的傷勢,見已經沒什么大礙了,也替顧家高興。
王同山回來過一次,見家里忙,就沒提搬去鎮上的事兒,李氏看著二女兒勤勤懇懇地埋頭干活,就跟顧安郎商量了每日給開二十文的工錢,比她一個婦道人家去鎮上給別人干活強多了。
來福每日往返鎮上,顧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來旺已經去了十幾天一直沒有回來,顧如槿有些擔心,便讓來福擱下手里的事兒帶人去接應,那趙楨心似蓮藕可不是個簡單的人物。
隔壁裴還上次休假沒有回來,顧如槿頗為擔心,就跟毛氏打聽了,原來學堂先生帶著學生去縣里參加縣學舉辦的詩會了,等過幾日回來便直接放冬假。
老祖那只烏龜一直沒有回應,顧如槿猜想它應該是冬眠了
小雪從昨晚一直沒停,雪粒子落在地上發出沙沙的響聲,院子里晾曬的粉條已經被挪進了屋里,再做出來的也沒地方掛了,李氏便停了工,一家十幾口人在堂屋里圍著火盆取暖。
“我們得多備些米糧了,這要是大雪封了山只怕要到開春才能出去了。”顧老三看著外邊的越下越大的雪粒擔憂地對李氏說道。
“安郎的婚期也該去催一催了,這要出不了門等到明年再定可就晚了。”李氏接話道。
“那不如明日我們去鎮上一趟把東西都買齊了。”顧惠娘提議道。
“不要等到明日了,明日雪即便停了路也難走,就現在去吧,趕著馬車大家一起去。”顧如槿接話道。
索性今日也沒什么事做趕早不趕晚,一大家子只留了顧老三在家,他們快去快回不耽誤吃午飯。
仍舊是李氏帶著顧盼娘,顧惠娘帶著王知知、王知學坐驢車由顧安郎趕著,顧如槿帶著翠屏和奶娘抱著兩個孩子坐一輛馬車由來喜趕著。
李氏幾人看著來喜一個艷麗的小姑娘趕著一輛馬車,均是一愣一愣的。
到了鎮上幾人先去了糧油店,各種米面谷類都要了十斤,買的多也不好拿店家貼心地幫著送到馬車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