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老三得了父親的囑咐,每日勤勤懇懇的去老宅打掃,還專門從顧如槿那里要了一只小瓷瓶,折了枝杏花插上,擺在堂屋正門。
早春天氣還很涼,山上的杏花更是只打了花骨朵,顧老三折來的這支,還是找了好幾棵樹,才找到這么一支開著兩朵花的。
漫山遍野的映山紅倒是開的爛漫。
俗話說,清明前后種瓜點豆,清明節(jié)快到了,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好時節(jié),村里家家戶戶都忙了起來,
顧老三除了每日看顧老宅,便是和顧安郎一起去地里拾掇自家的十五畝地,他的腿傷早已恢復,如今看不出一絲異樣,看著他行動自如,李氏感嘆著,銀子果然沒有白花。
家里的十五畝地,有十畝是顧老頭年輕時買下的,都是良田,現(xiàn)在種著麥子和玉米,麥子是年種下的,現(xiàn)在正是瘋長的時候,玉米是前幾天剛撒了種的。
當初顧老頭夫妻倆搬去鎮(zhèn)上,就將地全留給了顧老三,老夫妻倆也不要他的孝敬錢,只需他每年秋收后送來十石糧食。
剩下的五畝地,是顧老三父子三人開的荒,才開了沒幾年,還沒開始交稅。因為是荒地,肥力不夠,并不怎么產(chǎn)莊稼。顧老三盤算著種些豆子,還能喂家里的牲口,顧如槿便提議,種些蠶豆和花生,等收獲了,還能給茶樓添兩個零嘴兒,顧老三自是一口應下。
清明這天,一早起來天邊朦朦朧朧的,看著是要下雨。
李氏出門折了柳枝插在自家屋檐下,這種做法一是為了驅鬼辟邪,二也可以利用柳條判斷天氣。
等李氏將自家屋檐下插滿,顧老三將剩余的柳枝抱去了老宅。
李氏用艾葉做了青團作為早餐,每人一碗紅棗大米粥,就著青團吃得飽飽的。
吃過飯,顧老三剛出門,便見二哥家的馬車進了村。
見自家男人背著鋤頭回來了,又將大門打開,李氏猜想著定是貴人要到了,趕緊將院子里瘋耍的孩子們趕回屋,自己也回屋將剛才弄濕的衣服換了下來。
顧如槿給兩個孩子換了輕便的衣服,準備拿著顧安郎給二人做的紙鳶去外面放著玩兒,就是見顧老三夫妻倆手忙腳亂地拿茶葉擺果盤。
“娘,這是做什么?”顧如槿一手牽一個孩子,身后跟著茶藝和來喜,好氣地問道。
“顧家老爺回來了,你爺爺說了,咱們要好生招待不能怠慢了。”李氏一股腦地抓了兩把茶葉放進茶壺里,扭頭又對顧如槿說道,“你快領著出去吧!他們這些貴人最難伺候了,有我和你爹在就行了!”
“只怕來不及了!”
顧如槿話音剛落,只見兩輛馬車一前一后地進了門。
打頭的正是古書生的馬車,墨書駕著馬車,上邊坐著顧書生父子倆。
后邊一輛馬車甚是樸素,車簾子都已經(jīng)被曬得掉了色,一個仆人打扮的老漢將馬車停穩(wěn)后,恭敬地站在一車旁,叫了一聲老爺,車簾子被掀開,下來的卻是一個二十出頭的青年人,青年人做書生打扮一臉憨厚,他下了馬車,轉身向車內(nèi)伸出了手,扶了一位老者出來。
老者看著有七十多歲了,卻精神十足,雪白的頭發(fā)一絲不茍地梳在頭頂,只用一個黑色布條束著,穿著的一身灰袍不見一絲褶皺,連干枯的手都收拾得干干凈凈的,正是顧家老主子,當年的顧秀才顧溫知,而青年人是他的長孫顧遠圖。
顧溫知眼神慈祥,嘴角含笑,看著整潔的院落,暗暗點頭,看來子硯的后人也是個勤快的。
突然,顧溫知打量著院子的眼神頓住了,只見他瞪大眼睛直愣愣地看著顧如槿的方向,眼里充滿了難以置信。
“你……你……”顧溫知如同結巴了一樣。
“大人,這是我家孫女兒。”顧子硯上前介紹著,“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