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臣說“朋友比兄弟要好。因為朋友更加的可靠?!?
暗地里早已將尼古拉一世對于自己的羞辱記在了小本本上,如果拿破侖三世來到現代肯定會記下這樣一段話“1852年5月,晴。今天的天氣并不是很熱,我這是我加冕皇帝以來的第一個春天,不列顛、普魯士、奧地利都承認了我的皇帝之位,只有尼古拉一世還在羞辱我。這個仇我記下了?!?
加冕還沒一年的拿破侖三世反手聯合英國來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回敬他親愛的朋友“尼古拉一世”,克里米亞后期即將戰敗的俄羅斯軍隊不得不考慮與英法兩個國家和談。
自知丟了“祖宗基業”的尼古拉一世同樣也沒有臉面茍活在這個事上,戰爭總要有一個背鍋俠充當背鍋俠的尼古拉一世自殺身亡。
東正教中自殺就相當于拒絕上帝,自殺者不僅沒有葬禮,他們也沒有葬在教堂的墓地里,這些受害者的名字在安魂曲中是不能提及的。
對于一個信仰東正教的沙皇來說自殺說需要莫大的勇氣,為了防止君主專制的隱患在克里米亞戰爭之后反彈加劇俄羅斯帝國的分裂,尼古拉一世主動的自殺為俄羅斯帝國留下了一些生機。
俄羅斯帝國的民眾為偉大的沙皇的逝去而悲哀的同時,全然忘記尼古拉一世時期的反動統治。尼古拉一世自殺救國的政治遺產福澤在了亞歷山大二世的身上,亞歷山大二世的農奴制度改革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源自尼古拉一世的自殺。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講究死者為大的傳統,如果說亞歷山大二世攤上了一個類似路易十五的父親,那么專制統治下的俄羅斯帝國恐怕撐不過亞歷山大二世的統治就要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