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普魯士王國為什么要建立一個獨立于德意志邦聯之外的聯盟,邦聯是不夠民主還是普魯士認為自己可以代表整個德意志邦聯了。”梅特涅毫不客氣的駁斥俾斯麥的話。
“普魯士從來不認為德意志邦聯的重要性,只不過邦聯在某些情況下過于偏向奧地利。我們應該建立一個更加民主的聯盟。漢諾威、巴伐利亞同樣在這個聯盟中擁有權利!”俾斯麥轉而將漢諾威與巴伐利亞拉入陣營。
“俾斯麥先生,我們把薩克森、符騰堡、黑森一同拉入好不好!這樣才能更加的符合所謂的民主!”梅特涅對俾斯麥冷嘲熱諷,“所有的德意志成員國都變成主席國,整個德意志邦聯都不管不住誰豈不是隨了俾斯麥先生的心愿。”
“一個國家一個制度必須需要領頭人!”俾斯麥可不想搞所謂的無政府主義,他立刻陷入了梅特涅的陷阱。
“普魯士想要當領頭人!巴伐利亞也想要當領頭人!漢諾威同樣也想要當!那么整個德意志邦聯豈不是亂成一鍋粥了?普魯士就是假借民主之名妄圖挑戰德意志地區的秩序!”
對掉入語言陷阱的俾斯麥窮追猛打的梅特涅,當庭給普魯士王國扣上一個“藐視德意志邦聯”的大帽,同時提議邦聯軍隊應該對普魯士王國進行討伐,德意志邦國蠢蠢欲動妄圖在普魯士的身上撕下來一塊肉。
1850年的普魯士王國遠不如羅恩改革時期的普魯士,即便動員了55萬人的部隊,也遠不是德意志邦聯的對手。
要知道1866年的普奧戰爭中,普魯士與德意志邦聯分別動員了60多萬人的戰斗,這還是沒有加上巴伐利亞的10萬人。
面對德意志邦聯的同仇敵愾,普魯士王國只能暫且敗退,梅特涅乘勝追擊將德意志交戰國提案提出。
提案中:德意志地區兩個國家交戰,第三國不能給予兩個國家任意一個國家軍事通行權。如果強行通行,必然會導致整個德意志地區對通行國宣戰。
這項提案一旦實行,普魯士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