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確定未來我們還能否像現在這樣獲得俄羅斯帝國與法蘭西共和國的一致支持。陛下,現在我們只能前進。哪怕前面是萬丈深淵,我們也要越過它。”
弗蘭茨約瑟夫本就是一位意志不堅定的人,他需要一個更加強硬的首相,施瓦岑貝格恰好彌補了弗蘭茨約瑟夫的缺點。
“首相,我想去前線看一看。”本身就酷愛軍隊的弗蘭茨約瑟夫在沒有暴露出自己薄弱的指揮天賦的時候依舊是認為自己指揮戰爭的天才。
既然普魯士與奧地利的戰爭已經無法阻止,還不如利用戰爭好好的去前線學習一下。
施瓦岑貝格在權衡利弊之后,同意了約瑟夫弗蘭茨去前線的請求,整個奧地利帝國宮廷的政務交給時任內政大臣巴赫的手中。
奧地利方面,奧地利帝國的總司令為弗蘭茨約瑟夫皇帝,總參謀長為拉德茨基元帥,各軍的指揮都是從1848年大革命中殺出來的戰將,阿爾布雷希特擔任第一軍指揮、貝內德克擔任第二軍指揮、海瑙元帥擔任第三軍的指揮施瓦岑貝格首相負責統籌規劃軍隊后勤。
將近32萬的兵力集中在波西米亞方面,隨時準備對普魯士發動進攻。
普魯士在接到奧地利帝國的宣戰之后,主戰派終于戰勝了主和派,在威廉四世的命令下拉多維茨擔任戰爭時期的戰爭部長,威廉四世擔任普魯士軍隊的總司令,未來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擔任了副總司令。
由于奧地利與普魯士處于戰爭時期,漢諾威王朝高調的宣布不接受普魯士從萊茵蘭的調兵請求,將近4萬的普魯士老兵無法加入戰斗,拉多維茨只能利用已有的預備役制度強行在13萬第一線部隊的基礎上召集了將近17萬的二線部隊補充進入普魯士軍隊中去,勉強將軍隊維持在3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