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近。
大相國寺。
大雪飄飛,銀裝素裹,凍得鐸鈴的聲音都傳不遠。
主持坐在一處偏遠的禪房之中,靜心打坐,他身上穿著單薄的僧衣,看起來卻絲毫不覺得冷,襯得他整個人帶上了一股子超脫屋外的氣質。
禪院之外,有人小聲討論:“不知主持為何會搬到此處……”
“是啊,此處禪院這般小,又這般偏遠,如何配得上主持高妙的佛法……”
“你們懂什么,主持這是在苦修,不像外寺那些個大和尚,一個個吃要最好的穿要最好的,長得越發肥頭大耳……”
“是極,是極,主持實乃當世高人吶……”
這些人大多約見了主持,沒過多久便陸續被引入禪房之內與主持敘話,有的是來求主持指點迷津的,有的是來求主持開光禱祝的,反正各有各的所求,面上自然萬般虔誠。
等踏入那看起來十分簡陋的禪房之中,求見主持的香客便覺出不同來,上炕一坐,更是驚為天人。他們沒忘記求見的初心,先把正事辦了,才問起主持這炕是什么妙物,為何坐在上頭會這般暖和,簡直讓人舍不得離去!
香客問完又覺得自己唐突了,不由告罪說若是說不得的話請恕他太過冒昧。
主持便笑道:“也沒什么說不得的,此乃興隆炭行捐與本寺的暖炕。”
提到興隆炭行,主持就想起蘇輅。
那小子賊精明。
前頭寺里與他在素菜菜譜上有過合作,從他們大相國寺這邊賺了不少錢。
現在這小子又搗鼓出這個暖炕,面上瞧著跟普通床鋪似的,內里其實大有乾坤,等閑人還真整不明白,他們堂堂大相國寺也不好拆了人家做的暖炕來學,只得再請蘇輅過來搞。
如今其他禪房的暖炕才剛開始搞,主持舍不得這暖和的去處,只得搬來這偏遠的禪房“苦修”。
怪只怪當初蘇輅請人來免費修炕的時候,他沒有讓人往自己的禪院里頭修!
當初誰能想到,這炕真的那么地舒服,那么地叫人流連忘返,簡直讓人想起兒時母親溫暖的懷抱……
如今蘇輅有好東西頭一個想起他們大相國寺,主持雖看出蘇輅是想借大相國寺的名氣吸引人去光顧興隆炭行? 卻沒與他計較? 有人問起時還主動提上一句。
一來,順嘴提一句也不費什么勁? 還能賣蘇輅個人情。
二來? 也委婉提醒香客記得捐點香火錢再走,畢竟人家興隆炭行連這樣的好東西都白送給他們了!
什么叫雙贏? 這就是了!
興隆炭行正經開業這天,主持還派了幾個和尚跑了一趟? 去給蘇輅撐撐場子。
出家人理應慈悲為懷、助人為樂? 時常要牢記抓住一切機會廣結善緣,他們大相國寺絕不是貪圖蘇輅的后續捐贈!
本就是舉手之勞的事,哪用得著什么道謝,隨便再給大相國寺盤幾個不值錢的炕就好了。
過年正是談親訪友和上香禮佛的高峰期? 蘇輅抓住了這個好機會狠狠地搞了一波宣傳? 頓時把興隆炭行炒成了開封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年前趙仲鍼微服出宮,與蘇輅、王雱去興隆炭行外看了一眼,一下子呆住了。
這人滿為患的店鋪,真的是他開的那個興隆炭行嗎?怎么感覺完不一樣?
都一樣長了一個腦袋,為什么蘇輅就能把竹炭賣成這樣?
炭不用來燒? 用來當擺設?
這誰想得到啊?
蘇輅這廝甚至還在竹炭商品區搞起了詩詞征集活動,說誰能留下一首有關竹子的詩詞? 即可免費領取小禮品,無論文才高低都行? 只要別抄別人的就可以了!
每天寫得最好的那首還有特別安排:次日它將被題到墻上展示一天,早上伙計們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