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完深吸一口氣,勉強說道“上將軍,這份討賊詔書,乃是陛下所寫…并無其他官員的簽名,曹賊就算要殺人,也不會累及滿朝文武。”
文丑卻是笑道“伏國丈這話倒也沒錯,曹賊不會遷怒于滿朝文武,他只會對陛下發怒。”
“但是,陛下代表的是天下正統,曹賊是萬萬不敢殺害的。”
“那么…伏國丈以為,曹賊會遷怒于陛下身邊的哪一個人,殺雞儆猴,讓陛下再也不敢心生他念呢?”
伏完臉色猛然一白,他已經想到了后果,嘶聲說道“上將軍,你,你攛掇陛下寫討賊詔書,害我伏氏一門不淺啊!”
文丑微微搖頭,正色說道“伏國丈此言差矣,陛下如果要留在許昌城,早晚會再次落入曹賊手中,那樣的話,伏氏一門必遭橫禍,但如果伏國丈能聯合公卿,勸說陛下遷都,曹賊再兇殘,也奈何不了你們了。”
伏完面色變幻,艱難地說道“老夫不過是中散大夫而已,并無權柄和威望,怎能說服滿朝公卿。”
文丑再次搖頭“陛下最信任的,不是滿朝文武公卿,因為其中多是曹賊心腹黨羽。”
“伏國丈心里很清楚,只有少數陛下心目中真正的忠臣,才最得信任。”
“而向陛下進獻衣帶詔密謀,坑害死董貴妃滿門上下的伏國丈你,就是串聯這些忠臣的不二人選。”
這句話唬得伏完心頭一跳,面色立馬蒼白“上將軍何出此言?衣帶詔之事,與老夫并無半點關系!”
文丑笑了笑,口中吟誦道“陛下、皇后勿憂,老臣推舉一人,可除國賊…如果不是皇親國戚,誰肯盡忠討賊?老臣無權,難行此事,車騎將軍國舅董承可托付重任…臣有一計,陛下可制衣一領,取玉帶一條,密賜董承,卻于帶襯內縫一密詔以賜之…”
伏完聽完,面色煞白,冷汗涔涔而落,心中思量,當日所謀,只有天子、皇后與自己三人知曉,這文丑從何得知?
文丑這一言一語,和自己當日所言略同,莫非是天子告知?
文丑將伏完的神色變化看在眼里,心中不禁有些得意,作為穿越者,作為三國歷史愛好者,《三國演義》自然是讀過多遍,與衣帶詔的內容也是極為熟悉。
說起來,對于這個國丈伏完,文丑是頗為不齒的。
這老家伙說他不忠于天子吧,又主動出謀劃策,說他忠誠吧,又縮手縮腳,盡把危險之事托給別人,可憐董妃啥都不知道,帶著五個月的身孕死在了曹操手下。
后來伏皇后想要除掉曹操,寫信給伏完請求他出力,伏完最終不敢像董承等人一樣結黨密謀反叛,又出了一個主意,讓漢獻帝發密詔給孫劉,共同起兵征討曹操,等到許昌城空虛再行動。
不過,這次沒等密詔寫出來,就被曹操發覺,搜到了伏皇后寫給伏完的書信,這才導致伏完一家全部被誅殺,伏皇后也未能幸免。
之前賈詡便有思量,感覺伏完雖然忠于漢獻帝,但還是明哲保身為第一位,并非死忠,偏偏他又最得漢獻帝信任,所以這遷都之事,終須著落在他的身上,文丑正是得了賈詡的指點,才第一時間來伏府拜訪。
因為文丑對衣帶詔之事知之深深,伏完看文丑的眼神,都有些不對勁了。
文丑卻是很鎮定,微笑著說道“天子若是留在許昌城,則必被曹賊迫害,伏氏一族也難免要步董國舅的后塵,相反,若是伏國丈肯出力,勸說陛下遷都鄴城,文某敢擔保伏氏滿門榮寵,三世不衰。”
三國時代對于誓言類的承諾,還是很看重的,文丑這話雖然不是誓言,但文丑能有這個表態,伏完也基本滿意。
伏完深吸一口氣,又長長吐出,頹然問道“上將軍若是將天子請到鄴城,袁公是否愿意歸政于天子?若是袁公成為第二個曹賊,老夫寧死不敢從命!”
文丑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