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不可能的!”隨即李久自己就否定了自己那傻乎乎的想法。
從于世猷那邊獲得情報之后,如何控制住鬼子的南北兩個方向的鐵甲列車突襲芹臺就成為一個令李久十分頭疼的問題。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可仔細琢磨起來卻是一個相當麻煩的問題,就連足智多謀的李久也現原來把問題想的簡單了。
要想在芹臺卸車,一個車皮的棉布至少需要半小時卸車,加上卸掛進入輔道的時間,加上撤離的時間,再打富裕點的機動時間,那么至少要準備一個小時。如何確保從南北兩個方向的鐵甲車不能在一小時之內到達,怎么才能做到?
李久原來設想兩邊分段拆除2公里長的鐵路,可細想這是做不到的。不要說璋安支隊里這樣的人才不多,就是動員的老百姓都明白,要想拆除二公里長的鐵路,恐怕用時用工就不是個小數,有那么多力量還要拆什么鐵軌啊!直接攻打縣城得了!所以,第一種構想不成立,李久自己就給自己推翻了。
為什么要拆除那么長的鐵軌呢?李久不是傻瓜,他看了那個鐵甲車的照片很快就通過鐵軌的比例把鐵甲車的大致尺寸給推算出來了,這也是他在講武堂學習比例尺時得到的本事,可以通過參照物換算出目標的大致尺寸。而于世猷給他的照片顯示出這是一款鬼子臨時改裝的特殊鐵路巡邏裝甲車。
日軍自打日俄戰爭取得了東三省的一些權力之后,逐步在東北進行工業布局和經濟侵略。其中最大的幾個項目就是東北的鐵路和鋼鐵生產以及圍繞鐵路上的一些設備的生產。九一八事變以后,日本人更是把東三省當成了其國內的一部分,可是在東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抵抗,尤其是利用鐵路的優勢,在白山黑水之間與日軍周旋,一是快的進入和撤離,二是從鐵路運輸上打擊敵人獲取利益。這種戰法不僅僅是抗日抵抗部隊,就是早年的“胡子”也是善于使用這樣的法子。因此,如何保護鐵路的運輸安全很早就提出來了。
如何利用鐵路進行作戰,從一戰開始歐洲就在探索,歐洲戰場上出現上千噸載荷的鐵甲列車并不鮮見,有時,一列鐵甲列車就是一個炮兵師的火力,而且機動性是普通炮兵無法比擬的。一戰結束之后,對于鐵甲列車研是西冷東熱,西方達國家致力于舔舐傷口,對鐵甲列車這樣要花費巨額資金的項目,往往是放在中長期上,知道二戰開始,這樣的列車與一戰時期比起來并無實質上的進展,只不過是動力強了,火炮強了。
受一戰的啟,中國北方的一些軍閥對鐵甲列車情有獨鐘,尤其是當時鐵路達的東三省和山東直隸一帶的軍閥。于是,鐵甲列車在中國倒是搞的紅紅火火,1926年,白俄工程師在津浦線上設計了新的鐵甲列車,整個鐵甲列車由12節車皮組成,形成了巡邏、戰地快維修鐵路、火力支援、炮火攻擊等多項功能。這種鐵甲列車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揮過重要的作用,就是北伐戰爭的時候北伐軍也有一列“大元帥”鐵甲列車。這里要說的不是這些列車,而是日軍在占領了東三省之后,利用這些技術,在東北大連制造出了他們的鐵甲列車,這些鐵甲列車在侵華戰爭全面爆的時候,從東北直接掉進關內,參加了侵華戰爭中多次的會戰。
可是,鐵甲列車本身是一趟專列,日軍改革了原來的鐵甲列車后,其列車的數量還是有八節,這就造成了鐵甲列車是一種戰斗的武器而不是護路巡邏的武器。
于是,日本人又開始對自己的公路用鐵甲車進行改造,先后有九一式和九五式公路鐵路兩用鐵甲車。九一式上連安裝武器的固定位置都沒有,就是一輛純粹的裝甲運輸車改的,九五式要專業一些,有小口徑火炮和機槍位,可就是這樣,在鐵路上遇到了像李久這樣的行家,這些鐵甲車就是紙糊的,根本就起不到多少作用。所以,鬼子又開始魔改了,而于世猷給李久的照片上就顯示出了這種非制式化,完全以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