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圍繞在南寨集這巴掌大的地方,已經集中了近4000鬼子,2000多偽軍,這還不包括已經進山在五里牌建立進攻跳板的橫山大隊內田大隊的2000多鬼子,不包括從安縣過來的1000多偽軍。根據地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兵壓境”。
看著源源不斷走來的部隊,鈴木心中的那個鬼子都有的好大喜功的“魔鬼”再度膨脹起來,怎么說,這次鈴木也是客串了一把“旅團長”啊。
為了能夠從南寨集這邊成功的楔入根據地,把八路軍根據地徹底的“剿滅”,可以說,吉田武作和鈴木幸一是絞盡腦汁殫精竭慮,他們的計劃上報到軍部,得到了一致的肯定,笠原幸雄甚至親自打電話給吉田武作,對吉田君的“敢想敢做”表達了參謀長應有的“欣賞”,這讓吉田武作“受寵若驚”。
說起來,吉田武作與笠原幸雄都是少將,按照軍階來說是平級,可是,此少將非彼少將,吉田武作是新晉少將,笠原幸雄是老資格少將,吉田武作就是升任師團長,甚至軍參謀長,軍銜也不會上升,畢竟資歷在那里擺著。可笠原幸雄就不一樣了,不僅位高權重,一旦升遷,軍銜必然跟著升級,而且,笠原幸雄這樣的少將都是直通“大本營”的,幾乎要參加在華日軍最高級別的作戰會議。而吉田武作,不要說參加高級的軍事會議,就是連旁聽也要看有沒有機會,他這個將軍的含金量可是比笠原幸雄的差遠了。
日軍的軍銜級別是二戰時期各國之間最少的,軍官的軍銜只有尉官、佐官和將官九級,分別是少尉、中尉、大尉;少佐、中佐、大佐;少將、中將和大將;大家可以留心,日軍的軍銜里沒有“上”這個名稱,所以,到了戰爭后期,其將軍很多,普遍是少將、中將,昭和時期,一共只有42名大將,其中還有若干是追贈和迫于關系、擴軍需要而搞的濫竽充數。比如挑起盧溝橋事變的旅團長河邊正三是在事變前一年才晉升的少將,在侵華軍事行動中乏善可陳,就這樣還是在1939年晉升為中將,后來在緬甸指揮日軍進攻印度,結果大敗而歸,被撤職,就是這樣,1945年日本準備“焦土”衛國的時候,無人可用,他又被晉升為大將,半年后,日本投降,他成為復員軍司令官,最后自己也復員了。
要說軍銜級別最多的恐怕要算前蘇聯了,從尉官開始到將軍,每個階梯有四級,分別是少、中、上、大,就是元帥還要分兵種元帥,陸軍元帥,最后還有一個“大元帥”。蘇聯夠狠,戰爭期間連大將都槍斃,這也是其他國家絕無僅有的。
美國的軍銜級別本來也很簡單,不過每個階梯也是四級,只不過叫法不同,
分別是準、少、中、上。二戰期間,美國那些功勛卓著將領的軍銜都升到了“升無可升”的地步,一大批上將,像巴頓、布萊德利等等很早就是上將了,那么他們的上級艾森豪威爾、馬歇爾、尼米茲這些人該是個啥軍銜?最后不得不搞特例,弄出來一個五星上將。據說還是因為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的姓氏(arshall)與英文“元帥”(arshal)的發音相同而改成的。傳說,如果設立元帥軍銜,那么稱呼馬歇爾就變成了“馬歇爾馬歇爾”。不過馬歇爾本人是堅決否認這個謠傳,他認為,在美國歷史上已經有過“特級上將”的軍銜,而這個軍銜是屬于歷史上特定人物的,作為后來者,不能僭越歷史上的英雄。于是,美國歷史上唯一的特級上將是潘興,據說還有一個六星上將,是追授給華盛頓的。
老蔣后來全盤模仿美軍,從軍服到軍銜,自己給自己弄了個五顆星扛著,李宗仁、白崇禧這些人只能扛著四顆星,能不跟老蔣“急嗤白咧”嗎?
人馬到齊了,鈴木幸一開始向五里牌方向增兵,而橫山大隊也將五里牌的基地移交給了接防的內田大隊,橫山大隊開始順著山間小道向根據地腹地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