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試飛后,軍方大佬們又參觀了研究所的一些新成果。
和別的研究所不太一樣的是,蔚海所的PPT、論文、效果圖之類的東西特別少,基本上都是有實物的,最次都是仿真模型。
這應該是和蘇雷他們的風格有關,蘇雷本人就是個不喜歡刷論文的,他更喜歡做出實物來測試效果,然后再根據(jù)測試數(shù)據(jù)寫論文,而不是像大多數(shù)同行那樣反過來。
至于為什么,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個很謹慎的人,想法都很合理,肯定能做得出。
事實也證明了,無論他的想法在外人看來有多荒謬,可特碼就是能做出實物來。而且性能還讓人費解的好。
就好像他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架看起來很卡通的大飛機。
這飛機有著小小的機頭,肥滾滾的肚子,然后又一個細長的尾巴,底部都是小輪子,機身融合式上單翼,四臺電動機驅動四組共軸螺旋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長出機翼和尾翼的巨蛋,非常具有《超級機器人大戰(zhàn)》的風格,十分的呆萌,十分的土肥圓。
但是這飛機確實不小,翼展達到五十米,機身長四十六米,其中三十多米的長度是屬于那個肥滾滾的大肚子,然后是直徑兩米,長八米的尾梁加上兩片垂尾。機體的寬度達到了十四米,高十五米,基本上是一個有著圓潤過渡的飛行集裝箱。
正面是一個類似兩棲坦克正臉的七十度下傾斜面,空氣可以順著這個斜面往機腹流動,產生一定升力。在前方突出大約五米長,直徑三米五的圓形機頭,這就是飛機的駕駛艙,整個駕駛艙都是鋼化防彈玻璃,密封的全透明駕駛艙視野非常好。駕駛艙下的斜面是飛機的主控室,里面有著電腦主機室、電控系統(tǒng)以及各種設備控制室。
厚厚的機翼、尾梁以及飛機的地板下面都塞滿了剛剛量產的超級電池組。
這種超級電池最初是另一個項目組的產品(見49章,開光實驗室的作品),他們最初拿出的實物性能非常之變態(tài),能量密度達到115千瓦時/公斤,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12千瓦時/公斤,也就是汽油的十倍。
但是事后發(fā)現(xiàn),這種東西只能在“開光實驗室”里制作,換個地方就不行了,勉強做出來也極不穩(wěn)定,與其說是電池,還不如說是炸彈。于是就再次修改,降低了能量密度,提升了穩(wěn)定性。最終出來的定型產品是能量密度66千瓦時/公斤,雖然沒有最初作品厲害,但是穩(wěn)定性大幅度提升,不會成為炸彈了。
但是這種電池的結構比較復雜,是一種碳納米空氣電池,成本很高,再加上有液體電解質,不能做得太小。當然,這也很了不起就是了。
不過蘇雷對此并不是很滿意,他希望有一種全固態(tài),結構簡單,大小隨意,穩(wěn)定性高的超級電池。于是他就讓煉器實驗室在碳納米空氣電池的基礎上,再發(fā)明一種結構簡單的全固態(tài)電池出來。
煉器系的大師兄潘寅震也不負所望,用了半年時間,重新發(fā)明了一款滿足了“全固態(tài),結構簡單,大小隨意,穩(wěn)定性高”這幾點要求的超級電池。這是一種以鐵、鈉、石墨為主要原料的全固態(tài)電池,結構非常簡單,就是一層疊一層的千層餅結構,而且可以做成紐扣大小。
不過缺點就是這種鐵鈉石墨電池的能量密度要差些,最處只能達到34千瓦時/公斤。現(xiàn)在經過半年的改進之后,現(xiàn)在能量密度已經達到了48千瓦時/公斤,蘇雷這才同意量產化。
第一批量產版的能量密度45千瓦時/公斤,比實驗室產品略低。但這種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差不多是汽油的四倍了,蘇雷給這種電池取名叫“鐵龍電池”。
現(xiàn)在飛機上裝的就是“鐵龍電池”,在裝滿了電池,配齊里面所有的生活設施跟電子設備之后,這架飛機的空重是六十二噸,最大起飛重量可以達到一百二十五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