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壓住了這個沖動,因為中間的成已本部精兵組成的軍陣,已經與燕軍的虎賁旅對撞到一起。
雙方的對撞和常規戰爭一樣,先是各種朝鮮弓乃至獵弓對射,由于弓箭太軟,外加雙方士卒裝備不錯還有盾牌遮擋,傷亡微乎其微。
進一步拉近距離后,就是各種勢大力沉的投擲武器互相拋射,投擲武器可不是甲胄能抵御的,即便是盾牌擋住投擲重物,撞擊產生的作用力也容易讓持盾者受傷。
所以,雙方一波投擲武器互相拋射后,地面上頓時多出了一長溜重傷員和尸體。
并且那些倒地的重傷員在后面友軍‘不小心’的踐踏下,能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到了這個距離,每一個士卒心情都崩到了極限,自然不可能有心情去關注腳下是否有同僚,很多士卒都是踩過了才知道自己踩死了自己人……
這估計也算是密集軍陣的一個缺點。
當然,戰場上這種誤傷是不會遭到處罰的,畢竟這種事情根本無法避免。
哪怕換成趙作仁系統招募的大燕披甲兵,也不可能在沖到敵人眼前的時候關注腳下是否能踩到友軍。
這時候只要不是傻子,注意力必然會集中在正對面的敵軍士卒身上。
十幾步的投擲武器距離一個沖鋒轉眼就到,這也是投擲武器往往只能扔一輪,最多兩輪的原因。
成已的本部兵馬也算是戰斗經驗豐富的老兵,在朝鮮半島可以勉強稱之為精銳。
所以前排的士卒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長槍兵加盾牌手,有的則是盾矛兵。
虎賁旅一方經過趙作仁的訓練,自然也不例外,馬其頓方陣正面沖撞的優勢不是西方人獨有的發明,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長槍沖陣這一套就被東方人玩遍了。
密密麻麻的槍林矛頭刺過來,效果絕對比一片刀劍砍過來強得多,主要是雙方長度不同!
而且長槍突刺的技術含量比較低,就一個動作往前莽就是了,不想長桿大刀,還要注重角度劈砍殺敵。
這就是長槍兵在冷兵器時代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兩片槍林撞在一起,頓時又帶走了一大波‘幸運嘉賓’,沒過幾分鐘,兩個軍陣交戰的路面上就鋪滿了雙方士卒的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