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有相對公平的軍功晉升制度,皇太極對此十分重視,所以即便是包衣奴才也有通過軍功成為‘人上人’的資格。
也就是所謂的‘抬旗’。
這使得被八旗控制的游牧部落戰士人人逢戰則喜,八旗體系中的抬旗是真正意義的階級翻身,一人抬旗全家受益!
只要成為旗丁,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八旗戰兵,不再是性命不值錢,死了沒人埋的包衣奴才。
所以被控制的游牧部民戰兵人人為抬旗而戰。
成為旗丁后晉升之路也沒有斷絕,可以通過軍功分配到數量不等的包衣奴才。
皇太極為何能控制那么多人口?
就是利用八旗中的旗丁來管控大量的游牧包衣。
被征服的游牧部落原有的部落體制被徹底打破,以家庭為單位拆分開為一個個‘戰利品’,然后分配給那些地位不等的旗人軍官和普通旗丁。
八旗旗丁上戰場時,都會戴上自己麾下包衣奴才,然后在戰時或是單獨或是混搭編為部隊用于戰斗。
平日里這幫包衣奴才被各家旗丁老爺鎮壓,自然無法生出事端,戰斗的時候更不用說了,專業的旗人督戰隊殺起自己人來毫不手軟。
只可惜,盧巨儒沒有意識到八旗制度的先進性,竟然試圖將這個功高蓋主,搶奪東胡北張人口草場的皇太極消滅。
于是內戰爆發了!
有意思的是,皇太極這面用盧巨儒率先出手為理由,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時候,另一面的烏桓人和鮮卑人絲毫沒有插手‘胡人內亂’,坐看雙方廝殺成一團。
結果占據道德制高點的皇太極,對盧巨儒所部分化拉攏,充分利用了盧巨儒財力緊缺的缺點,用八旗中的軍官和抬旗的待遇成批成批的拉攏盧巨儒手中的胡人騎兵!
再加上八旗騎兵早已在平定東胡北帳叛軍的戰斗中適應了馬戰,騎射功夫或許不如胡人騎兵,但騎馬沖鋒的勇武絕對不是胡人能比擬的,率先出手的盧巨儒一戰敗北,最后被自己的手下割了腦袋獻給皇太極。
盧巨儒一死,剩下的東胡幕帳勢力很快被皇太極收編,皇太極大肆封賞旗丁,讓八旗的人馬一下子翻了一倍!
隨后輕而易舉的掃蕩整個東胡幕帳,將東胡幕帳和東胡北帳的草原牢牢掌控在手里,為了照顧麾下大多數的胡人情緒,沒有更改這兩個大帳草原的名稱。
皇太極知道,無論是女真人還是烏桓人和鮮卑人,在這片草原上都屬于少數民族,大多數的游牧部落都是胡人,東胡王庭統治那么多年,胡人的民族概念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像是烏桓人和鮮卑人那般涇渭分明的區分不同族群,很難在短時間內擴充軍力和人口,畢竟胡人在烏桓人和鮮卑人那面是遭受歧視的!
就好比當初胡人歧視烏桓人和鮮卑人一般。
皇太極明白拉攏大多數才能確立真正的霸權,所以用八旗制度淡化民族概念,甚至沒有更換胡人對草原的名稱叫法,儼然一副要爭奪東胡汗王的姿態。
不管皇太極是否承認,東胡王庭如今仍然是胡人心目中的法統。
就連不少烏桓人和鮮卑人,也將這場戰斗稱之為東胡內戰,而不是另起爐灶。
當然,烏桓王丘力居和鮮卑王成律歸一直在自上而下的區別對待胡人,就是為了建立一個純粹的烏桓王庭和鮮卑王庭。
如果假以時日,烏桓王和鮮卑王沒有被消滅的話,烏桓和鮮卑將會成為獨立于胡人之外的草原民族。
相對而言,皇太極的心就比丘力居和成律歸大多了,他要得不是自成一體,而是取代胡人王庭,掌控整個東胡大草原。
多次見識了騎兵威力的皇太極明白,這個時代里騎兵才是戰場上的王者,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實在是太大了,誰掌握了草原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