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把所有的封戶青壯都拉上,他們要保證農田里有勞動力不至于拋荒。
能拉出5000多人,已經是極限了,再多就會影響到肅慎郡和扶余郡的糧食收成。
至于這支部隊的質量,別說跟虎賁師相提并論,即便是普通的第一師和第二師都比他們強得多。
光是武器裝備這一條就能落下。
如今燕軍的三個主力師已經完成了裝備制式化,兩年時間中,趙作仁通過把戰利品賄賂和搜刮礦石原材料,已經完成了兩個主力師最低配備皮甲和鐵制武器,最好配備鑲鐵皮甲和包鐵圓盾的裝備。
其中弓弩手普遍都是普通的皮甲,前排的槍兵和盾兵一般都會配備鑲鐵皮甲和包鐵圓盾。
除此之外,各部還有一支專門的大盾兵,就是裝備門面一般的方形大盾,這種大盾兵僅僅配備了短劍作為自衛武器,戰場上主要負責立盾防護。
毫不夸張的說,如今的燕軍通過戰爭紅利已經接近漢軍中的正規部隊。
比大漢帝國的郡兵縣兵之流強出一籌。
要知道,在大漢帝國中最精銳的軍隊也不過披著鎖子甲罷了,中堅主力一般只有鑲鐵皮甲。
普通的漢軍野戰部隊只有鑲板皮甲。
當然,無論是鑲鐵還是鑲板,對箭矢都有不錯的防御力。
而與大漢帝國對抗的匈奴軍隊,只有最精銳的沖鋒騎兵身上才有鐵片,哪怕是匈奴中的射雕者騎銳,身上也只有一件精良的皮甲。
不少匈奴沖鋒騎兵,身上還穿著落后的青銅甲胄。
漢軍和匈奴軍隊在裝備上明顯有著代差。
這不是因為匈奴缺鐵,而是匈奴的手工業和冶煉技術太差勁,雖然同為精鐵時代,但精鐵時代的標準只是打造出精鐵武器。
能獨自打造出一件屬于精鐵時代,能獨自打造出一百件同樣是精鐵時代,所以同一個時代的兩個國家,會因為冶煉技術和手工業規模出現極大的差距。
匈奴人制造的精鐵彎刀質量是很好,只可惜無法量產,只能成為匈奴將領的專用武器。
相對而言,大漢帝國的手工業規模就很恐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