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都不約而同將最能打,甲胄最好的那批騎兵放在前面兩波中。
在甲胄武器方面,燕軍騎兵和鑲藍旗騎兵中的披甲兵差不多,雖說八旗軍的兵力在草原上擴張的比燕國多不少,但草原上全員皆兵,每一個成年男子都可以拉入隊伍里上戰場,所以兵力才多,并不意味著八旗軍控制的人口比燕國要多。
單論人口的話,此時大燕王國治下的人口遠高于八旗軍控制的人口,只不過燕國治下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是農夫和手工業者罷了。
因此,八旗軍雖然兵多擴張的勢力更大,但由于草原太窮,他們的武器裝備和燕國沒有什么差距,哪怕是其中武備最好的白甲兵,在趙作仁眼里也不過如此罷了。
與趙作仁上輩子歷史上同名的八旗軍白甲兵的武備根本沒有可比性。
白甲兵所謂的兩層甲,只有最外面那層上面鑲有鐵片,還不是純粹的鐵甲,里面的內甲只是皮革鞣質而成,防護力跟普通皮甲差不多。
八旗軍就是因為甲胄質量不過硬,才不得不披雙層甲胄的。
畢竟眾所周知,甲胄數量不是越多越好,甲胄多意味著負重高,對兵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更高,戰場上搏殺消耗的體力就越多!
反倒是全鐵質的甲胄非常受歡迎,防護力好不說,還比三層甲胄輕便一些。
燕軍騎兵中的精銳身上只有一層鑲鐵皮甲,看似不如有兩層甲的鑲藍旗白甲兵,但實則燕軍中的鑲鐵皮甲密密麻麻全都是鐵片,而不是如同八旗白甲兵的鑲鐵皮甲那般,只在胸部鑲嵌了鐵片,其他部位都沒有鐵片。
因此,雙方的防護效果差距并不大。
在對沖之時,燕軍騎兵早就被趙作仁和白起打過雞血,這一戰勝利后,不光可以升官發財,他們還可以用軍功兌換屬于自己的田產!
燕國的分封制度雖然坑了簡斐慥和庫帕等一種高級將官,但對于燕軍的中下層特別是底層士卒的吸引力卻出乎意料的大。
這讓趙作仁想起來,這個世界的民眾核心財富觀不是錢幣,而是土地!
不是沒有開墾過的土地,而是開發好的熟地!
特別是那些肥沃的水田,一畝地就足以讓一家好男兒拼了命去爭取。
因為在普通人眼里,這種收成穩定的田地就是一家人一年四季不餓肚子的保障,可以傳給子孫后代的祖產!
正因如此,在出征前的改革中,趙作仁和左右丞相將全國官方的土地劃撥除了一大片熟地,專門作為封賞用的軍功田,士卒立下足夠多的功勛后,可以選擇領取軍功田或錢幣以及升官多個選擇。
正常來說,領取錢幣升官的前途更加光明,可以在軍隊中走的更高,軍職高也能讓自己在戰場上幸存下來的機率提升。
但官職錢幣這些都是一次性的福利,一旦身死,除了錢幣能留給家人外,就沒有什么了。
燕國朝廷支出的所謂戰死撫恤田產,都是沒有開墾過的荒地,與其說是獎勵,不如說是燕國朝廷利用這個措施擴大耕地面積。
畢竟這也是白給的土地……
所以,在軍功田的獎勵措施出來后,燕軍的好戰熱情上漲了足足兩三倍,變成了真正的敢戰之兵。
同時趙作仁也提出了重視騎兵的概念,也就是騎兵獲取軍功的比例更高,得到軍功田更加容易。
當然,同時提升的還有對騎兵入伍的考核標準。
這一系列措施都使得此時的燕軍騎兵士氣方面跟八旗軍中的披甲兵不相上下。
兵力、裝備、士氣乃至馬術都差不多的兩股騎兵對沖,自然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幾百上千的騎兵成片成片的在對沖中跌落馬下,即便沒有被砍死刺死,也會死在敵人和自己人的鐵蹄之下!
第一波騎兵對沖之后,交錯而過的第一波次騎兵兵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