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作仁自然知道現在施行的分封大法隱患極大,但漢國實在是太龐大了,而且戰爭潛力比匈奴人還要可怕。
匈奴雖強,卻不得人心,動輒燒殺搶掠的行事作風別說是在漢地,即便是在匈奴人掌控的草原上,大部分部落也是迫于匈奴人的武力才臣服。
因此,擊敗匈奴只需要將匈奴大單于和左右賢王的本部精銳殲滅,剩下的匈奴各王絕不會為了沒有兵力威懾的匈奴大單于繼續賣命。
看看攔截八旗西進時期的主力都是匈奴大單于率領的本部人馬就可以知道,匈奴大單于根本不敢派遣其他匈奴王攔截,因為他明白這種叛亂分子是不會被匈奴王們全力進攻的。
核心的原因就在于進攻當時的八旗沒什么油水不說,還要折損自家的本部兵馬。
這就是分封制度帶來的弊端,在鑄就匈奴強大的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當然,這并不是說漢國的中央集權傾向就是好事,中央集權放在趙作仁上輩子那個時代,自然是必須的政治正確,但在這個通訊基本靠腿的年代里,地域遼闊的大國想要做到中央集權實在是太難了……
正當漢國朝廷不知道那些地方門閥世家把持地方官僚體系,有人有地有財力甚至有家族私兵么?
不是漢國朝廷不想治理,而是他們沒辦法去清理。
沒有科舉制度的朝廷根本沒有多少真心把國家放在家族前面的忠臣幫助,而舉辦科舉制度的話,就相當于從地方門閥世家手里挖掘根基,必然會引起整個門閥世家的集體反彈!
到時候大漢帝國就別想對外擴張,先把內亂平了再說吧!
大漢帝國立國已經上百年,地方門閥世家根基早已牢靠,真要想根絕不是幾道政令能解決的,必須用血與火的戰爭梨一遍,從肉體上打崩那些門閥世家的根基。
通過外人的刀子也好,漢國中央自己動手也罷,效果都是一樣的。
只可惜,漢武帝還沒開始實施,就遇到了發瘋一般的匈奴人。
大草原的平衡被打破,失去了東胡人的制衡,匈奴人可以說完全掌握了漢國北方,再加上這一代的匈奴大單于胸懷大志,把滅亡漢國當成戰略目標。
結果就是漢國現如今危如累卵的局面。
而燕軍大肆分封的招降方式,更是如同釜底抽薪一般,對漢國腹地來了一發窩心拳。
另一面的匈奴大單于確實有些本事,看到漢地腹心被燕軍弄得烽煙四起后,一直沒有停歇在河套地區對漢軍主力的進攻,絲毫不給漢軍主力回返安定局面的機會。
這么做固然會讓匈奴人給燕軍做嫁衣,但匈奴大單于看得十分透徹,漢國這么大,燕人根本沒有能力一下子吞進去,只要漢國崩盤,強大的漢軍消失,匈奴人就是這里最強大的勢力!
到時候再解決燕軍在匈奴大單于眼里根本不是問題。
匈奴大單于也知道現在的燕國離不開他們,否則匈奴人只需要撤兵,空出手的漢軍就能讓燕軍吃盡苦頭,甚至連同那些叛亂的門閥世家也一起鏟除,加強漢地的中央集權。
擺在漢武帝面前的局面也有浴火重生的機會,只要擊敗眼前的匈奴主力,迫使他們退出河套地區,獲得釋放的漢軍主力就可以借著燕軍肆虐的機會,將腹地中門閥世家以叛國的名義全都殺掉。
這么做漢國朝廷有理有據,也不會受到邊境地區門閥大族的反彈。
可以說,匈奴人和漢武帝都憋著一口氣,就看誰先撐不住,匈奴大單于和漢武帝都沒有將燕人當成主要大敵,眼里都是擊敗對手后,就可以橫掃整個東方世界,滾雪球一般擴張,突破冷兵器時代的限制,晉入更高層次的文明。
只不過這里面匈奴大單于的勝算能大一些,因為匈奴人不需要擊敗面前的漢軍主力,只需要拖住他們,一直到整個漢地腹心徹底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