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同時內閣擬定的新式科舉也可以就此展開。
燕國朝廷之所以遲遲沒有實行科舉或大學制度,就是為了避免挑動地方分封領主們的那根神經。
科舉制度可是在挖掘門閥政治的根基啊!
趙作仁上輩子的隋國為何那么快就亡國?
修大運河只是一個引子,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隋煬帝想要推行科舉制度,打壓當時的門閥政治!
結果自然就是天下造反派四起,在各大門閥的帶領下,隋國轟然倒塌。
可笑的是,后來的新唐堅決推行了隋煬帝沒有完成的科舉制度,并且徹底滅掉了門閥根基。
新建立的唐朝可不是隋朝可比的,多年的戰亂早就讓門閥軍力損耗代價,唐軍又是開國精銳,推行新政真心不要太簡單。
可以說,唐國的興盛跟學習前面隋國政治改革的套路密不可分。
歷史上各個朝代為何保守勢力總是那么強大,極力規避改革?
就是因為舊制度的既得利益群體太過龐大,改革必然會引起反彈,最后的結果往往是改革派和保守派兩敗俱傷,然后被新的朝代漁翁得利。
秦國二世而亡,是倒在了改革的道路上,王莽新漢沒怎么地就被推翻,就是因為改革的步子太大!
當然,這并不是說改革不好,一些死咬著不改革硬挺的國家,不過是推延了倒臺的時間罷了。
比如說趙作仁上輩子被罵成狗的滿清帝國,所謂的改革不過是糊弄老百姓的說辭,一直到慈禧去世,滿清帝國的制度也沒有改革……
結果不出意外,辛亥一聲槍響,滿清保守派再也無能為力續命了……
如今大燕帝國征服四野,中樞朝廷穩固,再也不是當初那個需要哄著地方門閥領主的時代了。
鎮南王的野心,剛好給趙作仁了一個契機,雖說燕國的中央軍實力已經大過地方門閥軍力總和,但能不打內戰解決問題自然是最好得辦法。
只要南方那些軍力最強大的藩鎮倒下了,漢地門閥領主應該會意識到自己應該做出何種選擇。
畢竟趙作仁不是要趕盡殺絕,只是從他們拿回本應屬于中央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