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安道距川陽道說遠不遠,說近也不近,馬快的話五六天,慢的話至多八九天。當然這是騎馬的腳程,靠雙腳走的話得慢出小半個月去,若水入蜀的支流,在當地稱作七水,若水支流較多,割開南北蜀的這條支流是第七條,故稱為七水。
穿過川陽道兩府,七水的對岸,就是慶安道。慶安道不比川陽道山高路陡,多的是平原和丘陵,與東寧道接壤,若說汴京是極盡風雅繁華,集歷朝風流于一城,慶安道就是商賈的天堂,蜀中物產豐富,向來是商人出沒最多的地方,而作為蜀中另一塊招牌的蜀錦,在大晉乃至周邊列國,可謂大名鼎鼎,錦官城也成為絲織行業的執牛耳者,除東南西北四鑒口外,慶安道可謂是商隊來往最頻繁的地方。
有商隊的地方難免有匪盜,而橫斷南北的玉華山脈,更是匪患最為猖獗的地段之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商隊,有匪盜,自然而然也就有有了鏢局。
四海鏢局的創立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從戰場上退下來的老兵,大楚與大晉的朝代接替之戰打了數年,最終大楚戰敗,大晉在一片戰后的狼藉中建國,而戰火后等來的不是國泰民安,死的人太多,瘟疫橫行,農田毀于戰火,百姓流離,西域各國趁機襲擾,西北道禍亂一方,朝廷的安撫需要錢糧,但大量的支出,各州道府乃至國庫都已經開始不堪重負,除此之外,還有數十萬大軍等待糧餉。
大晉天禧年,是最困難的幾年,被大楚火器肆虐過的城池只剩殘垣斷壁,戰爭結束了,就到了封賞的時候,但此時的國庫,已經維持不起數十萬大軍的糧耗,戰爭結束之后,這些大軍的吃喝成了問題,作為將領,夏侯烈只需要保證自己的軍隊有飯吃,但作為帝王,首先需要保證的,是百姓不被餓死。夏侯烈窮其一生尋找浮屠秘庫,除了想要火器之外,也需要秘庫內大楚近百年的積蓄來確保這個國家的運轉。
困難重重的天禧年,夏侯烈發布了一條裁軍令,這條令裁掉近五成的軍隊,這些在戰場上拼殺的老兵沒有等來封妻蔭子,只得到了微薄的糧餉,放下兵器,脫掉軍甲,背著包囊在風卷黃土的春日里踏上回鄉的路。
沒有一個人反駁,無論留下的還是走的,都沒說一句話,臉上帶著傷痕和疲憊,沉默的看著昔日的戰友漸行漸遠,彌漫著一股濃濃的悲熗。
夏侯烈下裁軍令的時候,滿朝文武無不落淚,夏侯烈亦淚流滿面,軍士卸甲歸田,沒有榮歸故里,所得連個人口糧都不夠,這對一個國家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悲哀,夏侯烈在位二十年,兢兢業業,一刻未敢放松,最后因積勞成疾駕崩,這期間,一直在為大晉的繁榮而不斷努力。
至夏侯凌繼位的時候,狀況有所好轉,二十年的休養生息,這片土地再次繁榮起來,而那些老兵,多半也已經逝世,他們的后人得到了朝廷遲來多年的補償,還活著的,重新追功。
回鄉的老兵們多半窮困潦倒,多年戰場廝殺留下來的暗傷,一旦發作,便是生死兩茫茫。有些老兵不堪窮苦,逐漸變成匪盜,從兵到匪的轉變,只取決于能填飽肚子的半袋小米。
但也不是所有老兵都落得如此下場,就有部分老兵回到蜀中之后,組建了一個鏢隊,以護送商人過境賺取銀錢為生,商人向來是個很奇怪的行當,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商人的地位非常之高,因為他們擁有普通人沒有的商道門路,從而可以獲取大部分的有利資源,是各路人馬最尊貴的座上賓,但若是沒了戰事,商人的地位就會低到塵埃里去,文人指責其唯利是圖臭不可聞,百姓多嫌其錦衣華服不知艱辛,是個人都可以上去踩一腳,匪盜也可以光明正大的搶劫貨物,打著劫富濟貧的旗號對商隊大肆劫掠,只要這個名號傳出來,不管這匪盜是不是真的劫富濟貧,百姓和文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贊一聲好漢子,不管那商人如何哭嚎,所有人都會認定他就是為富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