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的這本書,我知道看的人很少,也極少有人能給我反饋,所以我并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也不知道我的書從客觀角度和大眾角度是否是佳作。但我是個任性且控制欲極強的作者,我要求對自己的人物和情節有絕對的掌控,我必須是這個世界的“上帝”。但你不要以為我牽起人物身上的絲線時,掌控我的手的是心中的偏執,其實我更覺得那是一種宿命。比如,我有很多情節是來源于自己的夢,我就是一臺超級夢境制造機,對,《幽冥》的靈感也是來源于2019年11月的一個夢。
但我想求得讀者的原諒,而且我覺得自己配得上原諒。因為我從整理自己的十數本書的大綱開始(甚至已經寫了十幾萬字的草稿),到構建人物、情節,思考人物和故事背后關于人性的閃光點,矛盾與沖突,是否具有共情性,是否具有特殊性,是否具有教育意義和啟示性,是否能給社會帶來積極影響,是否在傳播正確的價值觀……然后我才選擇了《幽冥》作為我的第一本書,然后我開始為人物取名,然后我慢慢大略計算出冥界的政體、經濟體、人口、自然規則等等,然后我一點點下筆寫,查閱資料,反復修改,最后結尾。我確實是全部完稿之后才開始更新的,一方面是不自信,另一方面我實在是沒有太多時間,必須做一些提前量來保證不斷更。再次求原諒。
以上所言,確很是高姿態,但我自己又覺得《幽冥》是一本爛作品。我覺得本書無病呻吟,濫鋪氛圍,搬弄辭藻、故作深刻卻又淺嘗輒止;人物并不豐富,也不夠鮮明;情節并不多么引人入勝;感情上有些地方想要貼近生活,卻不能免除些許庸俗與油膩之感……我對本書評價并不高,但我覺得總還是能發出來的,其中總有一些細節有可取之處,大家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最后再說一下我對讀者的態度,我也許永遠都不會做出拉票求票等等舉動,但我是個遵守規則和法律、客氣禮貌的人。我拿我的每一本書都當做自己的孩子,認為作品就是對讀者最好的回饋。當然,我寫得越認真,自己也享受其中,這是雙贏。
一.關于創作過程
我是疫情期間在家寫出了本書的前面大半,也算是有些紀念意義了。前半部分改了三遍,才勉強滿意。創作本書時,我讀的是《荒原狼》《苔依絲》《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最后一本未讀完),范其英從陽世撤走時的幻境,算是對《荒原狼》的學習和致敬,這確是一本我極喜歡的書。至于為什么全是外國書,是因為我從kdle上用極便宜的價格買了一大本諾獎作品合集,還沒讀完,《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是幾年前就買的,也一直沒讀完。
8月底我完成了全書,但覺得其中需要修改和補寫一小部分,而且至今也沒有做完這些工作,更新期間會繼續修改。也許我還會修改已經上傳的章節,大家可以隔一段時間再回來重新對于本書的耐讀性我還是有自信的。
二.關于人物
大多沒什么好說的。值得一提的是,我盡力讓主角們擁有普通人的境遇和欲望,盡力讓讀者產生共鳴。但,我也寫了很多偏離平凡的細節,這是因為我希望大家能在平凡中獲取屬于自己的不平凡。其實每一個人類都是平凡的,所謂英雄、圣人等等,只不過是這些偏離平凡的細節比庸人多了些而已。
三.關于情節
本書本來的設定就是一本童話式的作品,我把情節控制得比長篇作品簡單,又不至于像短篇作品那樣沒有延展的余地。結尾并不是爛尾,我一開始就是這么設計的,如果覺得哪里有缺點的讀者,我向你保證,我一定會在以后的作品中努力讓結尾更出色一些。
四.關于背景
本書的背景確實雜亂,像一鍋大雜燴,你都無法準確地為本書分類。時間線上跨了一百年,從反映社會現實,到對未來社會的幻想;主題線上也是玄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