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齊聚一堂的各殖民地總督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交頭接耳,如果宰了他們就能解決一切麻煩,那么國聯怕是已經往大堂里扔核手雷了。
殺一人以救天下,殺一群以救蒼生。
這正義的伙伴,我國聯當定了!
只可惜,這不是幾個人的問題,甚至不是一小部分人的問題。
事情發展到今天這局面,雖然罪魁禍首是一小部分動機不純的惡勢力。但他們通過幾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在殖民地網絡、媒體、教育等方面將自己的那套思維邏輯對民眾進行浸透,從而導致了殖民地人民已經普遍的對國聯統治產生了質疑。
這種情緒在經過周圍環境的巨大改變——例如國聯為了推動新殖民地建設而調整關稅,造成本地的經濟受挫,民眾生活水平的下降。
民眾心中不滿,需要宣泄。普通人最簡單的思考邏輯就是找一個敵人,讓這個敵人來為自己所受苦難負全責。
甚至都不需要去提醒,殖民地人民自己就會這么去思考。
這是洗腦,讓你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自己的想法。更夸張點說,這就是演變。
因為科技上的缺陷,人類文明在還沒有完成‘通訊技術’的跨域就早早的開啟了恒星系內殖民活動,這跛腳的前行,哪怕跑的很快,也必然要付出代價。
就像爬山。
一個文明就是登山者。爬的越高,摔得越重。
一般情況下,文明會發展的特性讓自身會隨著高度增加的同時,也增強自身的抗摔能力。
在正常速度下,爬的高度與抗摔能力是相互平衡的,哪怕不小心摔了下去,也就傷筋動骨,死是死不了。
而人類文明目前的問題在于,爬的太快,抵達了一個自身無法承受摔下去的高度上。變得搖搖欲墜,精疲力竭。只能停下來稍作歇息。
恰逢這時,一陣大風吹來…
……
……
各懷心事的殖民地總督們齊聚一堂。帶著疑問,以為國聯要在關稅問題上松個口子了,但結果卻令各大總督失望了。
國聯這次會議中討論的確實是關稅問題,但并沒有在控制權上放手,只是提出了要建立一個新的貿易模式。
從原來的各殖民地之間相對孤立的貿易往來轉變為一個貿易區。
例如月球是資源出口導向型的殖民地。通過在月球上的一系列自動化工廠生產各類聚變原料商品,對其他殖民地出口。
而第17號殖民地伽利略號殖民衛星,就是一個以金融服務業、文娛業為經濟主體的殖民地,在糧食、日用品方面嚴重依賴進口。
而第18號殖民地神農號殖民衛星,就是一個以糧食生產、養殖為經濟主體的殖民地。
國聯的想法是,各個殖民地的商品實行互補,幾個殖民地建個群,大家看看各自的商品,對沒有重疊的部分實行零征關稅,加強各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往來,促進商品的流通,降低物價,提高利潤,改善殖民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與各殖民地的收益。
關稅雖然也是收益,但有的時候放棄這部分反而能賺到更多的錢。畢竟對外出口的商品增加了,這些本地企業的稅收也很香,還能促進當地的就業,兩全其美。
對于建幾個這樣的群,該怎么建,國聯拿出了一套已經設定好的模板,各總督那起來一看。
好家伙,到場的總共也就32個殖民地,國聯大筆一揮,直接搞了50多個群。特別是有些殖民地一個人加好幾個群。
這是搞得什么?
國聯是想分而治之?
并且…各總督再一細看,發現火星殖民地所生產的同類商品在各個殖民地都有零關稅的。要么來自這個殖民地,要么來自那個殖民地。
嘶…
好家伙,這哪里是促進貿易啊,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