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西,也就是后世的南疆,那是徐義記憶中的棉都,是棉花產業的圣地。
并且,徐義還知道,那里盛產石油,還有和田玉。在這個時代,安西還是大盛西出的要道,是大盛朝商貿往來最為頻繁的通道。
至于所謂的外敵,所謂的回鶻、回紇、吐蕃等等,甚至說大食、大秦,在徐義看來,真不是什么事。
不管是戰力還是利益,他覺得處理好這些煩擾都是很簡單的事。
最為關鍵的,徐義還是考慮即將爆發的內亂,他還沒想好自己該如何處理。
徐義現在還不具備從根子上杜絕內亂的能力和地位,卻又不想就這樣看著發生,回避或許是最好的應對措施了。
不破不立,針對目前大盛朝軍制上的弊端,節度使制度的成型,徐義推廣火器,已經算是盡力為朝廷控制地方盡力了。
而朝廷的各方勢力攪和,導致了火器推廣未能成型,也就注定了原本的內亂還會發生。
徐義自以為,很可能地方節度府拒絕火器推廣,本就是考慮到了火器推廣之后會受到朝廷節制的因素。
或許一開始地方節度使是拒絕徐義往他們的軍伍中摻沙子,最終導致了朝廷節制地方軍伍的謀劃失敗。
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大勢吧。
徐義一直就是盡力而為的想法,并沒有真的要怎樣去下死勁。
心里還有一點念頭,那就是出現安史之亂原本的軌跡,才有自己力挽狂瀾的機會,才有楊玉環脫離皇室的可能,才有所謂不破不立的基礎。
針對如今節度使制度的利弊,在信安王李煒離世前,徐義曾經偶爾提過,李煒不予置否······李煒就曾經是地方軍伍的絕對領導者,可他忽略了并不是所有的武將都有他那樣對大盛朝的忠心。
而李煒對于圣人的權威有絕對的信任。
那一次的話題,很簡短,很隨意,就那樣過去了。
同時,針對如今朝廷節度使制度的利弊,徐義和崔渙也有過交流,甚至還是和崔家諸多有官位的人一起閑談。
“大盛朝的底蘊,還不到可能導致改朝換代的程度,所謂內亂,無非就是一些地方藩鎮的叛亂。只要朝廷存續,所謂的叛亂就無法成勢······”
“圣人雖不敢說是什么千古一帝,不敢說是什么圣君,可畢竟算是勵精圖治,拔亂反正,將大盛帶進了一個繁榮昌盛的通道上,所謂的叛亂,終歸是成不了什么事。”
“不管從世家,還是勛貴,都沒有推翻李氏王朝的念頭,整個王朝的權利階層,都認同皇室統治,不存在改朝換代的基礎······”
“危言聳聽了。軍功爵的淪落,是時代發展的原因,軍制改變也是為順應時代,順應大盛朝邊疆防御的需要。”
“這是藩鎮,不是諸侯,即便真的發展到了諸侯那一步,也未必就是壞事······”
對于這樣的論調,徐義沒有辯駁,崔家的論調,或許代表著整個世家的觀點。
徐義有點陰暗的想過,或許對于這些世家而言,社會的動蕩也是他們重新走上王朝核心的契機。
大盛以前,說白了,王朝的更迭,更多是由世家來發動的,也就是說,王朝的改朝換代,是由世家主導的。
在世家的眼里,沒有他們主導,王朝就不存在更迭的可能······
所以,徐義在崔家以及他拉攏的那些世家人脈中,并沒有得到助力。就徐義這樣小胳膊小腿的,真的不認為自己有阻擋整個大趨勢的能力。
所以,徐義想離開長安,想避開內亂的焦點。
或者說,徐義也是有私心的。后世對于郭子儀的評價之高,徐義是清楚的。可郭子儀之所以能在后世流芳千古,便屬于應運而生。
或許,幾年后安史之亂將會是徐義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