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神策軍初來乍到,可有什么人需要我們神策軍照顧情面的?”
“這人吧,往來是相互的。我們這一到安西,就先奉獻了馬燈和石漆,憑什么?”
“老兄,咱不說馬燈石漆,咱說說老兄這次帶來的物資都有啥唄?兄弟們這一路都是軍糧喂肚子,說說你們都帶來啥了,也好為兄弟們打打牙祭,換換口味。”
“被擔心,我家主公說了,絕不做殺人越貨的事,咱以物換物也行,出錢買亦可以······”
“禮尚往來嘛,只要禮節(jié)到了,我家主公不是那種不宜親近之人。雖然這是第一次見面,一回生兩回熟,交往多了,自然就相熟了不是。等相熟了,有些話就能說了,有些事就能做了。”
“不急不急,我們到任之后,肯定是先以軍務(wù)為主,先接管安西的安靖,在進一步考慮石漆開采事宜,包括馬燈作坊事宜。慢慢來,不是有這么多家商賈嗎?”
大家都按照預定的原則,隨便就這么扯,反正不會說什么實質(zhì)性的話題,再說了,這些也不是他們能做主的。
當然,該透露的信息,還是要在不經(jīng)意間透露出來,就是徐義的情緒,也需要他們這些陪伴者,在不經(jīng)意中透露出來。
正如神策軍的將軍們所說的,憑什么我們剛來就需要奉獻出馬燈,還需要共享石漆開采?人是需要禮尚往來的······
我們主要的任務(wù)是安靖,是軍務(wù),可并不是說我們就做不了開采石漆,做不了馬燈作坊,大不了量少唄······
于是,有聰明者,在酒席尚未結(jié)束時,就開始做安排了。
一大早,神策軍大營外,密密麻麻的排著一溜的商賈帶著奴仆在等著······
“諸位賢達,這是為何?”
“大都督就任安西,我等安西的鄉(xiāng)紳,做出千里相迎的行為是應有之義。昨日天色見晚,不可騷擾軍營。”
“這不,今日一大早,老朽就帶著歡迎安西軍的物事來了,還望大都督莫要嫌棄······”
“大都督,正是此意。安西軍將守衛(wèi)我安西一方的穩(wěn)定,我等作為安西的一份子,有義務(wù)代安西數(shù)十萬百姓來歡迎安西軍······”
這班商賈,這次不是帶著一兩位下人過來的,是帶著一大串的人,一個個都肩扛背挎,甚至還有直接帶著駱駝······真有點千里迎軍的意味。
可不就是,從營帳門口看去,這帶著迎軍物資迎接神策軍的商賈,已經(jīng)從營門口一直跟那邊的據(jù)點相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