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沒問題,但股權別想,只有期權,而且現在只有05個點,因為我還沒有看到你的能力和成績,”徐楊的態度也很堅決,“我會留出百分之三十的期權池預留給公司高管、優秀員工,但想要拿到這些期權,就必須拿成績和能力說話。”
一家科技類的公司,必然要預留出一大塊的期權池給公司的重要人才,管理人才很重要,但技術型人才也非常重要,甚至從某種程度上講,技術型人才更重要。
管理型人才到處都是,每年剛畢業的相關專業學生多如牛毛,同時還有許許多多前輩級管理層在尋找新的職位,根本不缺。
而且管理層的能力水平或許有高低之分,但差距一般不會非常大,因為管理這東西是建立在規章制度和崗位秩序上的,把基礎性的制度和秩序建立好,普通管理層也能發揮出不錯的水平。
但技術這東西卻完全不同,技術上跟同行差一線,那公司的檔次就要差一個等級,甚至會直接被淘汰。
徐楊前些天在歐洲考察人家的各行業公司時有這么一個小小的發現,大部分公司尤其是有技術含量的公司里,技術型人才不只是薪水高,職位也比較高,甚至很多管理層本身都是做技術出身,尤其是德國那邊,這種現象非常突出。
所以他肯定不會在期權方面小氣。
但不小氣不等于傻大方。
期權這東西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有了,但在國內卻很少有人用,直到進入新世紀,大批科技類公司起步之后才被大規模正式引用。
但在剛開始的時候,很多創業者為了籠絡人才,各種亂發期權,結果到最后弄到發無可發,把公司弄的一團糟。
也有創業者卻截然相反,雖然弄出了期權這東西,卻舍不得給人,死死的撰在手里用來忽悠員工,結果自然也不怎么好。
所以如何正確高效的使用期權,那也是有技巧的,不能太大方,也不能太小氣,單純的按勞分配容易傷老員工的心,但只講資歷又會打擊后來者的積極性。
這個度,很難把控。
徐楊之前也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但他好歹也是做過中層管理的人,推己及人,并不難想到張曉穎的想法。
張曉穎被當做公司的開路先鋒,肯定會很辛苦,想多要一些報酬也是正常的。何況公司一旦走上正軌,她就是第一元老,1個點的期權確實不多。
但還是那句話,分配期權不能只看資歷,也要看貢獻和能力。
徐楊的態度很明確,只有張曉穎把公司帶上正軌,這一切才有的談,不然的話,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而且老板和員工之間的信任也是需要慢慢培養的,不可能一見面就視為心腹,現實不是寫小說。
不說其他,張曉穎剛才一開口就是5個點的股權,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她要的是股權,而不是期權,如果徐楊不懂兩者的區別,或者根本不知道期權這么一個東西,那么還真有可能直接被套進去,直接在股權的分配問題上跟張曉穎討價還價,那么哪怕最后降到1個火2個百分點,那也很虧。
當然,股權和期權這玩意兒的操作方式很多,期權也是可以變更為股權的,而且股權與股權也是可以有區別的,怎么操作要看雙方的動機是什么,至于結果,也要看雙方的操作水平,國內外從來不缺乏管理層干掉股東當上老板的操作,也不缺乏股東趕管理層出門的案例。
所以徐楊和張曉穎就這個問題足足探討了一個禮拜,期間查閱了許多相關條例,更找了不少專業人士咨詢。
最終結果,張曉穎拿到了15個百分點的期權,月薪六千,擔任羚羊科技的總經理,全方位負責公司的組建和籌備工作,并且明文約定,等公司走上正軌,期權提升到25個百分點,月薪也會提升到一萬。
02年的月薪一萬,哪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