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場面,路邊的老人家都嘖嘖稱奇。
也有人真心為桓王高興,畢竟桓王樂善好施,對于貧苦百姓來說,他是最親民的那位皇室。
人都說若是遇到困難實在無力解決,可上登樂觀求桓王。
無論事情大小,桓王能幫則幫,因為百姓對桓王是發自真心愛戴。
看著樓下一派熱鬧景象,百姓們夾道歡迎桓王歸來,程寄書不自覺就濕潤了眼眶。
天啟三年,雁州的百姓,也是現在一旁,夾道送別父親。
那一年,她才十三歲。
看著百姓們發自內心對父親的不舍,程寄書心里也很難受。
父親出城的時候,她穿著鎧甲和母親站到了城樓上。
旌旗飄揚之下,她朝父親跪拜告別。
這一跪,若有守城的將士都跪了下來。
父親朝她用力揮了揮手,瀟灑地轉身,融入那長河落日的盡頭。
誰能想到,那是她和父親想見的最后一面。
如今沒想到在這金陵,竟然也看到了這個景象。
諷刺的是,金陵的百姓是歡欣迎接他們的桓王,憑什么雁州的百姓卻是要悲傷送別程帥。
呵!
程寄書看著那遠處的馬車,一點點攥緊了拳頭。
不知桓王,可還記得自己犯下的錯?
不知桓王,這幾年,可還能睡得安穩?
彼時,桓王府門口。
二十幾年來極少打開的桓王府正門,今日卻打開了。
府門口張燈結彩,連門上的銅環都錚錚發亮。
府前,桓王府內一眾仆從家丁有序,恭敬地等候前方馬車的到來。
若有心人注意,這桓王府倒是老仆巨多,這些年來,桓王府真當固守冷清,這些老仆就是證據。
而少數的幾個年輕人,也是這些老仆的后代。
在這些人里,最中間的是府內最有身份的老管家,平日里打理著偌大的,沒有主子居住的王府。
當馬車停下的時候,玄參拉起車簾,車里赫然坐著兩個人。
一個是穿著道袍的桓王,旁邊是一個年輕戴著銀質月牙面具的年輕男人。
想必,這人就是桓王獨子了。
即便看不全他的臉,從他的儀容風度來看,他的長相,必定不讓任何人失望。
畢竟,桓王與桓王妃當年也是驚才絕艷的一雙璧人。
見車內人都下來可,兩側奴仆府丁皆跪下,大聲喊道,“恭迎桓王與世子回府!!!”
這時,有人攙著一老嬤嬤出來,嬤嬤一見世子,眼淚撲簌簌地流下。
“世子爺,您終于回來了。”老嬤嬤沙啞地開口。
阮仲容一看嬤嬤這樣子,大步走過去拉起嬤嬤蒼老的手。
“時嬤嬤,別來無恙。我今日回來,再也不會走了,您不用擔心了。”
說著,便抬手替老人家擦去眼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