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能老是想著出去玩兒,得干好本職工作。
再說了,郊外多危險啊,你忘了趙大錘的經歷了嗎?
沒事可不能一個人瞎逛啊!
“我只是去監管一下,有護衛跟著,能有什么危險?”
危險來自很多方面,可能是喝水嗆死了,也可能是被巨量的錢壓死了,更可能是被吃不起鹽而奮起反抗的“窮人”給弄死了。
“要不,讓桓兒在內城走走?”
趙佶是過來人,知道想和愛人纏纏綿綿到天涯的感受,好歹給了個折中的方案。
說起來也挺有意思,居委會大媽并不是后世獨有的發明。
就這百萬人口的大都市,你要是亂糟糟的沒點規矩,還真不是那么好管理的。得虧唐朝有“里坊制”,把城市劃分為各個小塊,施行了模塊化管理,效果不錯。
全面繼承大唐的大宋,自然是要把這個先進經驗拿來用一用的。
嗯,有點改進——畢竟長安城的人口并沒有過百萬——加了“廂”這個級別。
每“廂”設有“廂典”、“書手”各一名,“所由”二至五人,“街子”二至六人,“行官”六至十四人。
雜七雜八的一大堆,比居委會的配置可高多了。
再結合各坊的坊正(居委會主任?)和士紳,一張理論上能夠覆蓋所有人的網,就算是織好了。
之所以說是理論上,是因為沒有坊墻,也沒有坊門,人口流動比較大,住的也不是那么地整齊,不能把大門一關就挨家挨戶賣鹽。
對,您沒看錯,就是賣!
趙大錘才沒那么好心送溫暖,你以為他收集這些鹽容易呀?
不光是把汴梁附近駐軍的食用鹽給拉來了,還半是強迫地從幾個倉庫中弄了一部分,才勉勉強強地湊夠一千石。
至于那所謂的一萬石,等著吧,早晚會有的。
聽說最近很緊俏的鹽,要被坊正和軍爺們送到家里,無分貧富,大家全都喜笑顏開,歡天喜地。
哪怕家里不缺鹽,但白送的東西,不要白不要。
真到了跟前一問,這怎么還要錢呢?
不是說好的白送嗎?
“要還是不要?要就給錢,八十文一斤,限購一斤。”
各廂的廂典,各坊的坊正,都是地頭蛇一般的存在,可不講什么文明。
要就要,不要就滾蛋。
要不是有皇爺的圣旨,誰稀得給你們送貨上門?
見人家的“服務”這么貼心,真沒鹽的家庭也就趁勢買上一斤。
反正都是吃,雖然比私鹽稍微貴了那么一點,但現在等著急用,就不指望那些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恢復正常價的私鹽了。
也有人動了歪心思,想多買一些,打個時間差,轉手賣給那些還沒有買到官鹽的人,當個中間商賺點差價。
“買那么多,你是想把全家人都給腌成咸肉嗎?一家一斤,不能多買!”
八十文一斤的鹽,和二百文一斤的鹽,哪個更咸?
買了高價鹽的人,欲哭無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