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溜。
可巧的是,剛上街,就看見一個不知道是誰家的熊孩子在搗亂。
那個孩子也不過十來歲的模樣,打扮得就很拉風,一個碩大的項圈戴在脖子上,跟青牛精下凡了似的。
再加上身邊的一個婢女,一個家丁,標準的紈绔子弟的裝備。
“喏,翁兄可曾看見前面那個孩子了嗎?”
“看見了。雖然頑劣一些,但應該還好,吧?”
不怪翁德馨來個口頭急轉彎,實在是那位小紈绔的做法太與眾不同了。
紈绔嘛,飛鷹走狗,欺壓百姓都可以理解。大一點的,還可以開展調戲良家婦女這一喜聞樂見的活動。
可你逮個人就往人家臉上吐口水,是什么意思?
你這么做,難道不覺得丟了紈绔界同仁的臉嗎?
小孩子吐口水,一般的大人都不會和他一般見識。
就算是有個別想替他老子教訓一下這個不成器的東西,也因為武力值不夠,或是有其他顧慮而不得不作罷。
指不定是哪家的少爺出來玩了呢,犯不上平白無故地得罪人。
“翁兄,如果這個家伙入了書院,你打算如何教化他?”
“先使其讀書知禮,再輔以懲戒,必可使之幡然悔悟也。”
別看翁德馨說的好聽,其實就是后世已經瀕臨失傳常見的兩招,抄作業和打手心。
只不過,古時候的打手心都是真打,二指寬的竹條嘩嘩地往手心里打,還不敢回去告訴家長。
因為如果回去說了,會額外得到家長的加餐獎勵,再來一頓“竹筍炒肉絲”。
“如果孩子的父母護短,你怎么辦?”
每個成功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個或幾個護短的家長。
你想打我的寶貝兒子(孫子)先從我的尸體上踏過去!
那堅貞不屈的精神,那視死如歸的品格,簡直比烈士都烈,比英雄都雄。
而且,人家把孩子送到學校交給老師,只是讓你替他們接著寵孩子,誰給你管教、毆打的權力了?
再牛掰的老師,碰到這種人,你都得麻爪。
“趙兄何必多慮,這世上豈有不希望自己孩子明事理的父母?”
虎毒尚且不食子,試問世上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
吃好喝好是好,明理上進更是好。
不讀書,不能明事理。
不讀書,不能知廉恥。
三輩不讀書,不如一窩豬啊!
“是不是有點不服氣?你我各自用自己的法子,試著教導那個熊孩子,看看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