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嵐神峰之巔,炎宗祭壇。
神眷迦嵐宗國境內多山,其國土實際上便是依托凌云山脈——泰安大陸東北最大群山——南段及其支脈,向東西兩側擴展而成的。
所謂“凌云”,本身就是指的高度,而凌云山脈也的確不負其名,崇山峻嶺間遍布險峰絕仞,尤其是越往北面越是如此。
出了國境靠近中段的部分地區,尚還有一些北胡部落,和其他未開化的民族棲息繁衍;但山脈北段卻終年被白雪覆頂,基本上是杳無人煙!
不過如此苦寒的地方,也并非一無是處,其向西、向南各發源了一條大河,將雪山融水連綿不斷地汩汩送出,滋養了烏拉翰朵大草原東部,和天裂狹塹以北大片土地。
其中流向南面的這條,在宗國境內的一段即被稱作迦嵐河,而迦嵐神峰便坐落于迦嵐河與其支流的交叉處,除了南方,三面皆被水帶環繞。
臨水而立的迦嵐神峰并不甚寬,自北而看形如槍矛,高度超出水面雖有三百余丈,但出乎絕大多數宗國子民預料的是,設在其頂部最高處的炎宗祭壇,方圓卻只不過十余丈而已。
整個祭壇分為九邊九角,基本上都是由黑黢黢的玄武巖構成的,包括地面也是如此!
其形制粗糲、暗啞無光,看上去十分樸拙古舊,外圍九角皆有一支形如虎牙,高達三丈的巨大石柱“拔”地而起,向著祭壇中央略略彎曲,利劍般的上端則直指天空。
在祭壇的正中位置,有一個“旋扭而上”,小山椎似的半人高“燈柱”,柱底尚有六尺大小,到了柱頂卻只剩下一半粗細了。
其所“托舉”的碗狀燈盞內,盛放的也并非香油膏脂,更無燈芯火捻之類的器物。
而是一枚鑲嵌嚴整、渾圓如球、七彩絢爛,且純粹是由一整塊巨大的玉胚,仔細打磨而成的虹玉!
——這也是整個祭壇上唯一不是玄武巖,同時也是唯一顯得精致的人造構物!
不過稍稍有些美中不足的是,玉球頂端有一處圓形缺陷,仿佛被人刻意挖取拿走了一塊似的……
茹桓、蒼炙一行七人,靜靜立于黑色的祭壇石階面前,身后坡道下不遠,便是那個乘載眾人直通山頂的纜廂所在之地。
其現下已被絞盤、纜繩,連同一系列復雜繁奧的精金構件固定住,只等待著“祁祀”儀式結束,再將大家送回來處。
此時山頂,除了剛剛抵達不久的宗王諸人以外,還有早已等候著的兩名“炎武騎”裝扮的衛士,分列在祭壇左右兩側高出地面三尺的獻祭臺上,正神情肅穆地相對而立。
在二人的身后,各有洗刷干凈、毛色精純的一牛一羊靜靜趴伏,其中牛在左側,是為太牢;羊在右方,是為少牢。
太、少合祭,便是神眷迦嵐宗國,祭祀炎宗真神“大日君父”爍煌的最高規格禮儀!
茹桓深吸了一口長氣,提起裙袂舉步走上,幾乎與一身服飾同色的祭壇石階,朝著正中模樣古怪的“燈柱”走去,身后蒼炙,連同在場的七名“炎武騎”衛士,都雙手撫膝齊齊半跪下去。
茹桓低首垂肩,如同一名仕女般徑直向前,走到祭壇中央“燈柱”面前方才停下,雙眼凝望著那顆炫目的“燈球”,緊接著取下頭頂王冠,兩手分從左右按了某處機括一下,竟直接從上面取下了那枚虹玉,然后輕輕安放到同樣材質的“燈球”頂部凹陷處。
幾不可聞的一聲“咔噠”過后,兩者便毫無阻礙地合為一體,若不細心檢索,又或是站得稍遠些,便再難區分出彼此。
——原來宗王冠冕上這枚虹玉,竟然本身就是此處“燈球”的一部分!
二者相合的一瞬間,虹玉“燈球”倏地綻放出大篷強光,隨后一漲即縮,重新在晶瑩剔透的球體內部,化作氣流一般的物事緩緩旋繞。
茹桓專心致志地看著眼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