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將福貴太妃的死告訴張太后的時候,張太后沉默良久,以極低的聲音嘆了一句‘終究是哀家對不住她’,而后便吩咐禮官告天下,福貴太妃薨,以皇貴妃儀制下葬昭陵,追謚為福嘉皇貴妃。
福貴太妃的喪儀辦得體面,用的是鳳棲梓宮,上彩繪六鳳,只比皇后的梓宮少了三鳳,可見尊貴。
因喪,玄玨輟朝一日,以托哀思。張太后還特地請來了燭華觀的道士,替福貴太妃辦了一場往生法事,希望她來生可以一切順遂,再不用受今生這樣的苦楚。
據說喪儀之上,張太后哭得眼睛都腫了,回了仙壽宮便大病一場,幾日都無法下榻。
從前先帝在時,她與福貴太妃可說是情比金蘭的摯友,縱是親姐妹也少有如她們那般親昵。
若非后來重重誤令福貴太妃自己心底生了魔障,或許今時今日還常能見到她二人同游御花園,共桌用膳的佳景。
張太后聰明了一生,但面對摯友的離去,終究是不夠沉穩了。
她的反應如此劇烈,被有異心的百里震遠抓住了把柄,借由他人的口將這事兒在前朝與昭都傳的變了味。
“聽說了嗎,那福貴太妃是被張太后給秘密處決了。張太后心里有鬼,害怕福貴太妃死后成了冤魂回來索命,所以請了得道的法師來鎮住福貴太妃的怨氣!”
“這都是小事,福貴太妃之所以要被張太后處死,是因為她在中年大吉日那日的宴席上拿出了先帝的遺詔!說先帝易儲,一早屬意大皇子為儲君,那遺詔許多大臣都瞧見了,上頭拓印了先帝的玉璽,應該錯不了。”
“怪不得大皇子一向安分守己,卻會在皇上登基時突然挑兵起義鬧出那般大的動靜來。”
“說不準吶,先帝的死都和張太后有關。好好兒地選秀那日,怎就會突然暴斃了?”
如此這般的流言傳的沸沸揚揚,幾乎成了大昭百姓茶余飯后的談資樂子。
百姓的疑聲四起,前朝的朝臣漸也生了動搖之心。
事關國祚,凡事名正,則言順。即便玄玨登基三載,這事兒也足以撼動到他的地位。
對于這些無稽之談,玄玨的態度不過是當個笑話,聽過便忘了。
可張太后在病愈后聽到這些流言蜚語如何能忍?旋即下了一道懿旨,令巡守昭都的侍衛耳朵都豎起來,再聽見有人將流言傳的塵囂甚上,即刻捉拿杖責八十以儆效尤。
強刑之下無人敢饒舌,卻也加深了眾人心頭的疑云。
楚衿知道這事,是偶然從三福口中聽來的。
彼時三福正同西淳、北璧她們說著坊間傳言,怎料透風的墻將這話就傳到了楚衿耳中,嚇得三福連連叩首求主子饒命。
楚衿并未責怪他,只讓他管住自己的嘴,小心嘴上松了把門來日掉了腦袋。
這日午膳的時候,玲瓏負責給楚衿布菜,偶然提及此事便問“流言傳成那樣,皇上卻跟個沒事人一樣,一句解釋也沒有。”
“解釋什么?”楚衿笑道“你仔細去民間打探打探,從前傳皇上不是先帝的親生子,而是張太后和七皇叔茍且生下來的孽障這樣的話也有。皇上若是事事都放在心上,那還不得累死?”
“可是人人都這么傳著,你們古話不是說,空穴來風未必無因嗎?那蒼蠅還不叮無縫的蛋呢”
“你以為那些宮外的百姓生了千里眼順風耳,這些宮闈秘辛他們掐指一算都能算出來?”楚衿夾了一筷紫薯膏送入口中,默聲須臾又道“這事從誰嘴里傳出去的,還用猜嗎?”
玲瓏凝眉道“你是說百里家那個老頭?”
楚衿笑笑,便不答了。
五黃六月,日日上朝又是聚在了朝陽宮外樹蔭蔽日的地界。
這日楚衿往張妃宮中坐了坐,到了要服安胎藥的時候才作別告退。
甫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