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疫情嚴重,希望大家不信謠、不傳謠,相信政府,相信國家的意志和力量。
如果你們要出門辦事,記得戴上口罩,并做好必要的防護措施。
在非常時期,不給社會添亂,就是對國家作貢獻。
我在宜昌,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度時艱。
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你們是英雄!
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以下是自認為很有儀式感的正文。
白天提著千年寒鐵鍛造的菜刀,剁著大豬蹄;晚上回家拿著國產的2b鉛筆,裝模作樣地寫小說,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子龍路一號。
不管你們信或是不信,真實的我,就是這個鳥樣。
感謝簽約編輯枸杞,感謝責編田七姑娘,感謝中文網給了我這個機會。
寫這篇小說的初衷,如同我在《寫在前面的話》里所說的一樣營區被夷為平地,菜地雜草叢生,團營連三級的編制都不復存在,曾經那些肉眼可見的一切,此際全部化為烏有。
去年年底,我們班有一個浙江的老兵,趕在營房拆除之際,坐動車專程去了一趟老部隊。
當看到即將被鏟平的營房、炮庫和菜地時,他紅著眼圈發了個朋友圈“兄弟們,你們看啦,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屬于我們的記憶中的這些東西,過不了多久,就會消失不見了。”
望著那層林疊翠高聳入云,被我們當兵時譽為“晴雨表”的老虎山,老兵在朋友圈里又發出了悲傷的感嘆“老虎山還是那么高,還是那么綠,可是我們卻爬不動了,老了,特么的真的爬不動了”
看著老兵發出的朋友圈,我哽咽,我無語。
班長對我說鳥人,你不是當兵的時候,很會寫日記嘛!就是那種流水帳一樣日記!要不你出來露一手,比如,在qq空間里寫一篇日志,記錄一些我們當兵時的過往。
我考,班長這個“老烏龜”,現在居然還有心情,提及我的那些傷心往事。
想當年,我寫個日記,就好像做賊一樣的。
但是qq日志太短,似乎不足以囊括部隊發生的那些點點滴滴。
我決定將日志拉長,寫成一部小說,一部關于我們那個年代軍人的小說。
一九九七至二零零二,這是我當兵的那段時間。
我們這批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入伍的新兵,被部隊統稱為“九八年兵”,而“九八年兵”是《兵役法》改革后,承擔過渡的一批兵。
我們第一年的軍銜是列兵;第二年是上等兵,擔任副班長以上職務的,掛下士;第二年底沒有退伍的,那么進入第三年,我們即便是當了班長,仍然掛上等兵;直到第四年轉了士官,肩上的兩條彎杠,才換成了兩把槍架起。
所以,我個人覺得“九八年兵”是處在一個特殊的環境下,充當著特殊的角色。
在那個年代,由于通訊欠發達,你想打個電話回家,可家里卻沒有電話。
于是,寫信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了戰友們用來維系與親人朋友之間感情的唯一方式。
退伍十七年了,但是我在部隊里寫出去和收到的一百多封書信,如今仍然完整無缺地保存著
偏了偏了,說是寫上架感言的,可再這么繼續放任下去,估計上架感言,馬上要變異成回憶錄了。
中文網有很多描寫軍旅生涯的優秀作者,他們中有寫特種兵、步兵、排雷兵、騎兵、導彈兵、艦艇兵、駕駛員和衛生員,甚至還有的作者寫,帶著個系統穿越回去當兵的
我大致看了看,除了在《亮劍》的同人小說中,受李云龍指示,二營長拖出繳獲的意大利炮,裝上表尺和方向轟了幾炮之外,炮兵這個專業,似乎還沒有什么作者觸及。
感謝嚴七官的寫實向軍旅小說《特種歲月》,是你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