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其實是有機會統一六國的。當初晉國是很強大的,本來沒有秦國的事,可晉國三家分晉,傷了元氣,秦國經過秦孝公等人的努力卻慢慢發展起來,此消彼長,漸漸成了氣候。即便如此,秦國還是要受夾板氣的,曾經一度被打到家門口。分家后的魏國依舊是比秦國強大。直至秦惠文王、秦武王時期,秦國才一度積累了雄厚的家底,打得東方六國落花流水,尤其是把魏國消耗成了骨架子,一蹶不振。秦昭襄王很幸福,有祖宗的庇護,憑借家底擁有了展現的機會。
看看秦昭襄王的戰將,真是猛將如云,尤其是司馬錯的戰略給了第一次機會。
司馬錯是遷哥的八世祖,少梁人,屬于現在陜西省韓城,遷哥對祖宗當然是很照顧的,一些事跡還是多用了一點筆墨的。其實司馬錯的確官職不小,也有功績,但要和白起比起來,差得太遠了。在我看來,司馬錯的功勞主要是和張儀的爭論,確定先滅蜀國的戰略。其實兩人都沒有錯,但是顯然司馬錯的觀念更加切合實際。張儀的眼光看到了東方六國,必須拿下韓國,才能繼續東進,重心放到了東方六國。司馬錯看到了自身發展的需要,至于看沒有看到更加長遠的一統天下,沒有說,遷哥沒有說,顯然是沒有,否則早就給老祖宗記上一筆了。司馬錯的觀念主要是拿下人口和物產豐富的大后方,便可以順江而下攻楚。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事實證明,司馬錯的想法是正確的,僅此一點,稱之為名將,不虛此名。至于司馬錯滅蜀,平叛蜀亂,伐魏攻楚,都是戰術上的勝利,不足為慮了。
胡傷,又名胡陽,和贏摎、王龁、呂禮、蒙武等都是不世之材,可惜都被白起掩蓋了光輝。生不逢時,同時代的接觸人物總會有意無意之間將你的努力抵消。
公元前280年(秦昭襄王27年),楚國看到了秦國逐漸坐大,聯合齊國、韓國想打掉秦國的威風,削弱秦國,遏制住秦國前進的勢頭。還有一層意思是圖謀周朝。楚國自己號稱是蠻夷之地,楚莊王曾經專門跑到周王室的門口耀武揚威,問了一下九鼎的輕重。楚國知道,自己不是正統,擁有周朝的一切,才算是名正言順。
結果,周赧王派武公(周定王的曾孫)出去轉了一圈,成功游說了楚國的宰相昭子,讓楚國放棄了自己的計劃。武公陳述了3個不能滅周的理由:首先,“軍不五不攻,城不十不圍”,沒有10倍的優勢兵力很難一舉滅周;其次,周是天下共主,楚攻周名不正言不順,只會讓鄒魯等中小諸侯寒心,讓齊國想跟楚國絕交;最后,楚國滅周得到的實惠不多,反而因為獲取周室寶器而成為眾矢之的,被群雄圍攻。
楚國放棄了,秦國沒有放棄。
司馬錯從隴西郡(甘肅蘭州一帶)出兵直逼楚國黔中郡(湖南懷化一帶),千里出兵,大獲全勝。
這一場戰爭斷然不是因為楚國的非分之想,而是因為當時秦國已經是天下第一強,雖然楚國、齊國、魏國、趙國都很強大,但均稍遜一籌。用當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的話說,“楚強則秦弱,秦強則楚弱,其勢不兩立。”當時兩國已經成為潛在的對手,只不過秦國更高一籌。原來秦國是計劃東進的,永遠的夢想就是東跨太行,到大平原上縱馬,所以一直拉攏齊國,猛揍三晉,因為三晉擋了秦國的出路。楚國被應該借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原來也曾經想過,可惜被齊國打破了幻想。
這次,楚國自己跳出來,提醒了秦國。不拿掉楚國,自己就沒有辦法全力打魏。
于是,秦國決定先干掉楚國,打殘了就不蹦跶了。
這就是實力!沒有底氣不敢輕易用兵。
老子拳頭硬,怕誰。
其實是秦國看出來楚國的打算,想聯合其他諸侯國一塊和秦國較量,扼殺秦國的發展道路。不滅楚國,秦國難興。他明白時機成熟了,被動的等待是無用的,秦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