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李璟要褒獎齊王,宋齊丘等人心里一動,心說來了。
“諸位愛卿,我欲封齊王為皇太弟,諸位意下如何?”
李璟此言一出,不知情的大臣都嚇了一跳,李弘冀攥著拳頭沒說話,他若是反對就是對叔叔不恭,但支持他的大臣不能不動。
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韓熙載站出來,行禮道“陛下萬萬不可,此行不合禮法,恐難以服眾!”
韓熙載說完,李景遂也站了出來,道“情陛下收回成命,臣何德何能,不敢覬覦東宮,況且這么做對弘冀不公,臣萬不敢接受。”
李景遂和韓熙載都覺得不行,這時馮延巳站出來道“《公羊傳》有云‘其稱王子猛卒何?不與當(dāng)也,不與當(dāng)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殷商能夠傳承八百年,正是由于這種制度,如今圣上仁德,要效仿古法,我等身為大臣,應(yīng)該高興才是。
況且皇儲之說,乃是圣上家事,我等外臣應(yīng)該避嫌,全憑圣上定奪!”
馮延巳一番話,把這件事說成了皇室家事,堵住了大臣們的嘴,有些想發(fā)表意見的大臣頓時老師了。
但是還是有不怕死的,刑部郎中蕭儼就是,他為人方正,剛直不阿,斷事明允,清廉如水,對朝廷忠心耿耿。
“陛下,此所謂陛下家事,卻有關(guān)國運,自古以來皇位繼承經(jīng)常發(fā)生糾紛,禍起蕭墻并不罕見,為了不破壞內(nèi)部團(tuán)結(jié),還請陛下三思??!”
蕭儼這話說的有些太直白了,甚至有挑撥離間的嫌疑,李景遂聞言大驚,再次推辭。
可是李璟主意已定,當(dāng)初李昇駕崩時,他就想讓皇位于李景遂,但是李景遂堅決不受,他覺得虧欠他的。
“朕主意已定,爾等不用再說了,即日冊封齊王李景遂為皇太弟,入主東宮,不得不受!”
皇帝金口玉言,而且當(dāng)著這么多大臣的面,李景遂不敢直接頂撞,否則就是抗旨不尊。
“陛下,臣對東宮之位真沒有心死,陛下若是不信,臣從今日起改字退身,還請陛下三思!”
“皇太弟不用說了,朕已經(jīng)下旨,你回去準(zhǔn)備吧!”
李璟說完就退了朝,滿朝文武很多人都來祝賀,李景遂有苦難言,李弘冀面色陰沉,一言不發(fā)地離開了。
世上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很快郭浩就接到兩個消息,都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件事就是晉國滅亡了,契丹主打進(jìn)開封了,出帝石重貴他們被押解北上,五代又沒了一個朝代。
第二個就是李景遂被冊封皇太弟,皇儲之爭開始了,雖然李弘冀現(xiàn)在沒什么動作,可是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他想躲都躲不了,皇宮里來人了。
郭浩被冊封為翰林供奉,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可是能不夠不經(jīng)考試直接做官,這已經(jīng)是天大的恩德了。
“翰林”之名漢代已有,本指文學(xué)之林,是文翰薈萃所在,唐代開始作為官及官署名,最初的性質(zhì)是“天下以藝能技術(shù)見召者之所處也”。
文學(xué)、經(jīng)術(shù)、僧道、書畫、琴棋、陰陽等各色人士以其專長聽候君主召見,稱“翰林待詔”。
唐玄宗時,較多地選用文學(xué)士人,稱“翰林供奉”,用于起草詔令,議論時事。
所以郭浩去上班時,發(fā)現(xiàn)這里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有點類似古代養(yǎng)士的做法,只不過主人是朝廷,是皇帝。
“小子郭浩,拜見諸位前輩?!?
第一天上班,郭浩和這幫人還不熟,他知道自己的斤兩,卻不知道對方的底細(xì),所以還是謙虛點好。
接待他的是個是個術(shù)士,穿著一身說道袍又不是,說儒服又不像的衣服,仔細(xì)打量著郭浩。
“眉高神足,額高骨隆,耳厚有垂,倒是一副好面相!”
郭浩聽他這么說,感情是在給他相面,他在這方面沒什么研究,只能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