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將士們發放財富的時候,第二天,郭威率百官到明德門向太后請安,并進奏道“軍政事務繁雜,請早日立繼位國君。”
太后發誥令道“郭允明弒君,大逆無道,國家不可一日無主,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是高祖的弟弟。
武寧節度使劉赟,前開封尹劉勛,是高祖的兒子,百官們商議選舉吧。”
郭威等人在萬歲宮謁見太后,請求舉劉勛為帝。
太后道“劉勛虛弱患病很久了,不能起床。”
郭威出宮告知諸人,于是又商議立劉赟為帝,于是上表,太后同意,誥令有關部門,擇日,備天子車駕迎劉赟繼位。
郭威等人又上表奏請派遣太師馮道等人到武寧軍去侍奉迎駕,郭浩心里有些不耐煩,心說用得著這樣客氣么?
劉赟是劉崇之子,高祖劉知遠很喜愛他,郭威派出使節,到各鎮發布通告。
馮道知道去迎接劉赟來做皇上這件事,很不靠譜,去一趟,也是苦差事,但他知道,這活兒還必須有人來干,哪怕演戲,也要演下去。
馮道受命后,郭威大軍逮捕了權知開封府尹劉銖。
此人做事有殊不可解之處,這次戰爭,就算他對劉承祐不滿,也不該在這個時刻拒絕他進城?。?
郭威大軍兵臨城下,以他有限的兵力和影響力,也不可能有勝算??!
但他還是既反皇帝也反郭威,將自家生命置于一個孤零危險而又尷尬莫名的地步。
當初劉承佑要他殺郭威在京的親眷,他完全可以略略高抬一點貴手,不必滅人全家啊。
所以郭浩認為,這是一個性情很乖張的人物,如果在后世,去做鑒定,估計精神有可題。
劉銖被捆在馬上來政事堂受審,一路上遭遇軍士凌辱,多次將他從馬上推落,他因為被捆綁,無法保持平衡,摔下時,幾乎是自由落體,所以摔得渾身是傷,等到了大堂,已經奄奄一息。
郭威報仇雪恨的機會到了,所有人都以為郭威一定也要滅他全家了,但郭威遇到了王處訥。
郭威才入汴梁,就到處尋找王處訥,找到后非常高興,于是可他劉氏國運為何這么短,只傳二帝,短短幾年就滅亡?
王處訥的一番回答甚為有道,他說“劉知遠得位前,曾寬大行事,故得人心;得位后,即馬上復仇,故人心散。
大漢據中原,承正統,我用歷數推算,國運應該很長,但因為高祖劉知遠得位后即報私仇殺無辜,動輒滅人之族,以此結怨于天下,所以國運不長?!?
郭威聞言嘆息一聲,當晚他已經發兵包圍后漢大臣蘇逢吉、劉銖等人家,準備天亮后就要殺掉他們全家,聽到王處訥此言,立即下令停止殺戮。
郭浩得知這個消息后,記住了這個名字,亂世之中能有這等善舉,看樣子不是一般人。
郭威終止殺戮滅族的舉動,后來得知消息,蘇逢吉已經自殺。
天亮后,他讓人審可劉銖道“我與公一同侍奉先帝,難道你就沒有一點故人之情嗎?
屠滅我家,雖有君命,但怎么就那么酷毒,居然要讓我郭氏一個不留,要不是……
你怎么就那么忍心!你現在也有妻室兒女,就不為他們想想嗎?”
劉銖大言道“我為大漢誅殺叛臣爾,豈知其他!”
郭威聞言強忍怒火,有了王處訥的點撥,更要收買人心,于是與公卿商議道“劉銖屠殺我全家,我再屠殺他全家,這樣怨仇反復,
我想奏知太后,寬待他全家,大家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紛紛點頭稱善,郭浩在人群中,不由得敬佩郭威的胸懷,同時盡量低頭,不想讓郭威注意到自己,其實他有能力救郭威的家人,但是他沒有。
最后只殺了劉銖一個人,他的妻子等人被赦免,其他“亂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