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刺史,屢建政績。
南唐元宗即位后,累官武昌節度使,參與南唐滅楚之役,攻克巴陵,之后調任清淮節度使,鎮淮西要地壽州。
淮南之戰期間,劉仁贍堅守壽州,多次擊退后周進攻,一度發起反攻,南唐援軍大敗于紫金山之戰后,逐漸孤立無援。
保大十五年,劉仁贍病重,部下假借其名義投降,后周世宗對他的忠節大加表彰,拜官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節度使。
劉仁贍旋即病逝,年五十八,后周追封其為彭城郡王;南唐也加贈他為太師、中書令、衛王,謚號“忠肅”,后主時期改贈越王。
“諸位大人,太子在時,帶領我大唐勇士,接連攻克周國兩州十數城,可見我大唐的實力,并不在周國之下。
此次周軍南下,我國仍有數十萬將士,而且朝中名將頗多,只需和往常一樣調度,就不信郭浩真是神仙不成!”
劉仁瞻說完,李璟滿意地點頭,道“說的好,冀兒在時,我們可以打敗周軍,冀兒不在了,我們大唐的勇士一樣勇猛!
來啊,命神武統軍劉彥貞為北面行營都部署,率軍兩萬前往壽州駐防!
任命奉化節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暉為應援使,常州團練使姚鳳擔任應援都監,二人率軍三萬前往定遠。
此外,召鎮南節度使宋齊丘回京,速速進宮商談軍隊指揮事宜,任命其為翰林承旨、戶部尚書殷崇義擔任吏部尚書,管理樞密院!”
李璟迅速做出了布置,此時他的內心并沒有畏懼,這和歷史上的他很不符,好似一個異類,也許是李弘冀的曇花一現給了他信心,殊不知郭浩正是異類的克星!
……
“快,跟上!”
趙匡胤招呼了一聲,策馬跑到最前面,郭浩和王彥超并馬前進,前面就是壽州了,二人決定在附近扎營。
“督帥,咱們的大軍已經全部跟上來了,是否扎營,請督帥示下!”
“扎營!”
郭浩一臉嚴肅地下令,趙匡胤答應后,沖后面大喊“全軍聽令,前方扎營,前軍止步!”
命令很快由傳令官傳到全軍,五萬人馬黑壓壓一片,扎營也是一大片,郭浩往前走了一段距離,隔著淮河,看了看遠處的壽州城。
此時大軍處在正陽縣境內,為了避免腹背受敵,郭浩沒有貿然前進,渡淮河需要搭建浮橋,郭浩立即下令搭橋。
此時是十月份,已經度過了汛期,所以河面的水流并不是很急,郭浩沿著河岸走,選了一處狹窄的河口搭橋。
選定了地點,就開始征集附近的漁船,然后在岸上打樁,固定好由幾個士兵游到對岸,在另一頭也固定住。
綁了幾條繩子后,再把小船綁成一排,中間鋪上木板,一條浮橋就建成了。
為了測試浮橋的穩定性,郭浩親自牽著馬去試了試,效果還不錯,這一座橋用了兩天的時間,耽誤太多時間也不好,于是下令大軍過河。
一座簡單的浮橋,周軍有驚無險地過了河,前面就是壽州成,此時劉彥貞已經得知了周軍過河的消息,卻沒有趁機偷襲,這讓郭浩松了口氣。
周軍在局里壽州二十里的地方再次扎營,郭浩叫來諸位將領商量,這一仗該怎么打。
“諸位,壽州城就在眼前,唐將劉彥貞統兵兩萬,據守城池,我們冒然進攻,恐怕唐軍會拼命反擊。
如今太子在唐國,為了防止唐軍玉石俱焚,我們要謹慎行事,如今陛下的使者也應該到了,先看看唐國的態度再說。”
郭浩糾結于柴宗宜之事,他心里其實不想打這一仗,可是為了讓柴榮安心,他不得不領兵出征。
諸位將領聞言都有些無語,如果顧慮太子的死活,那這一仗該怎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