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郭浩當皇帝已經一年了,二十九日甲午,趙匡胤的母親去世。
郭浩親臨趙府,參加了趙母的葬禮,來吊唁的大多數都是武將,郭浩要來一條孝帶,直接綁在了腰上。
“陛下,萬萬不可,這可使不得!”
趙弘殷受寵若驚,郭浩一臉悲痛地說道“我父母早亡,我身為人子始終沒有盡到義務,這一點我很后悔。
我和元朗是兄弟,由于國務繁忙,也沒能照料伯母,這也是我的不對,如今伯母駕鶴西去,我這個晚輩盡一份孝也是應該的。”
說完郭浩接過三注香,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趙匡胤眼含熱淚跪在地上,心中感動無以復加。
有了郭浩帶頭,其余八人紛紛效仿,郭浩走到趙匡胤旁邊,在他肩膀上拍了拍,看著兄弟幾人上香。
曾經的義社十兄弟,為了義氣聚在一起,為了利益支持郭浩,可是如今他們變了不少,短短半年,已經沒有了當初的感覺。
郭浩在心里問自己,是誰把他們變成這個樣子,在帝王中,他算是仁至義盡了,沒有做狡兔死走狗烹的行徑。
可是這樣的結果,真的是郭浩想要的么?這不是他的錯,而是這個時代的錯。
李漁的事情,給郭浩提了個醒,有些時候需要穩扎穩打,可有些時候需要加快腳步。
官制改革任用了大量官吏,可是在這些官吏中,最少有一半都是臨時湊數的。
郭浩已經下詔讓吏部和睢陽書院遠送人才,可是這年頭文化普率及太低了,識字之人都數得過來,能當官的更是不多。
吊唁完趙母,郭浩就回宮了,別人看他神色凝重,還以為他是在為趙母難過,世界上他擔心的卻是國家。
郭浩雖然邁出了這一步,可是他的郭浩還是大宋,這說明他從心里還在畏懼。
所謂的軍政改革,他也沒敢逼的太緊,可是如果不加快速度,那么改和沒改有什么區別。
夜里,郭浩現在紫宸殿門前,看著天上的明月。
“大宋啊大宋,你好也不好,朕若是按照你的軌道前進,勢必會重蹈負責。
可是若不按照你的軌跡前行,朕又實在不知接下來該怎么辦,統一天下么,我能像忽必烈一樣,馬踏亞歐大陸么……”
郭浩自言自語說著一些外人聽不懂的話,不過其中的只言片語,還是可以理解的。
尤其那句一統天下,讓三德子記在心里,其實那些武將早就等不及了,這一年來他們太閑了,他們一直在等郭浩的命令。
……
咸州的一個村莊,寨子里一個小男孩手里拿著一根棍子,費力地舉著。
小男孩只有五六歲,卻舉著一根鐵棍,那鐵棍上浮雕著盤龍紋,長有一米六七,重二三十斤。
若是郭浩在這里,一定會吃驚,因為這根棍子和郭浩用的一模一樣,也和丐幫的打狗棒一樣。
“娘,我舉不動了,我能放下么……”
小男孩帶著哭腔,可憐巴巴地看著一旁的母親,一旁的女子臉色一冷,道“不行,這是對你的懲罰,你書背不下來也就算了,如果再沒有本事,將來如何統領部落!”
就在這時,一位異族男子走了過來,行禮道“夫人,少主確實累了,他還小,若是繼續下去,很可能會傷到他。”
聽到孩子可能會受傷,女子臉色緩和下來,微微點頭,男子趕緊拿走鐵棍,小男孩長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這是,遠處忽然傳來刺耳的聲音,那是部落的警告,是有敵人入侵。
“不好,黑水部落的人又來了,夫人你快帶著少主躲起來,我去擋住他們!”
男子說完拎著鐵棍沖了出去,女子滿臉憤怒,可是又無可奈何,她想前去拼命,可是又放心不下孩子。
不錯,這對女子就是阿